第十四章(二) (第2/3页)
一次失败,教了一点学费,但却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样的失败,也许就不叫失败,而应该叫做成功的前奏曲。
56.中国正在逐步开启铀-235浓缩技术的大门在兰州铀浓缩厂最初的两年,也许是王承书一生中最繁忙的两年。她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时间,除了上班,就是加班,后来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渡过的这两年。偶尔照照镜子,她发现自己有了很多的白头发。她也没有再穿过旗袍,一来这类衣服是资产阶级的,穿了要挨批,挨别人闲话,二来她没有时间打扮自己,一年到头一身厂里发的工作服。
她的饭量也很小,每餐只吃一两饭。有一次做火车,服务员对她说:“你们华侨吃得就是少。”服务员把她当成华侨了。虽然她每天吃那么一点东西,但她身上爆发出的能量,却是惊人的,时常让人感到吃惊。
厂里的工作区和宿舍区隔着黄河,工作区在河北,生活区在河南,距离大约有两公里。每到上班时间,人们蜂拥而来,大多数人步行,少数人骑自行车。那时,买得起自行车的是少数。
王承书每天都是步行,她个子不高,瘦弱,但走得飞快,一会超过一人,转眼又超过一人……渐渐地,她走到了最前面。
有一天,厂长王介福骑自行车追上来,见到王承书,他下了车,推着车子和她一块步行。二人边走边说。王介福说:“王先生,你走得好快。”
王承书告诉他,自己不会骑车,这把年纪,也不想学了。她说:“二十多分钟的路呢,怎么办?我只好对自己说,我要赶上前面那个人,我一定超过他,再追第二个,然后再追第三个,我得赶时间,争取是最早到办公室的。”
王介福深为感动,说:“王先生,你抓得太紧了。”
王承书就说,我在美国呆了15年,40多岁才回国,我的好时光基本都耗在美国了,我觉得欠国家很多。铀分离,在美国都是讳莫如深,我没想到国家会让我这样一个从海外归来不久的人来搞。国家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这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眼下,几千台机器等着启动,一天不启动,我一天都过不好。我怎么敢怠慢,不全力以赴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