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三章(三) (第3/3页)

。他为此也很生气,把总政主任肖华叫来说,劳动锻炼不是不可以,我赞成锻炼,但必须到工厂对口锻炼,通过锻炼,业务上必须有长进,让这些大学生到农村锻炼,去种地,是lang费!还有,科研工作连续性很强,一搞运动就把业务工作停下来,这种做法也得改。

    他通过张劲夫和刘杰了解到,科学院、二机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政治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谁也不敢不去,动不动就给人扣上“白专道路”的大帽子,科研人员难以投入主要精力搞科研。

    看来,不改变一下不行了。但是,用什么方式、方法改变呢?

    时隔不久,中央下发了一份《**中央关于农业工作的六十条意见》,简称“农业六十条”,纠左纠偏,在全国反响很好。这让聂荣臻眼前一亮。他琢磨一下,把张劲夫叫来,提出:“我们科技战线,能不能组织力量,也搞出一个东西来?”

    对此深有同感的张劲夫说:“聂总,这要看您的决心了。”

    聂荣臻说:“有了这个‘农业六十条’做样本,我们也想法子搞出一个能推动科学工作发展的条例来。”

    张劲夫说:“如果能搞出来,那真是太好了!”

    不久,聂荣臻集中国防科委、科学院、国家科委的写作班子,由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学工作十四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邓小平称之为‘科学工作的宪法’。在自然科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广为传诵,科学家们为之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参与这项工作的聂荣臻秘书甘子玉说:“制定十四条时,聂荣臻耗费了大量心血。他的目的,就是想系统地、全面地排除当时影响科研工作的‘左’的一些做法,是他想对积郁在心中数年的问题,寻求一个总的解决办法。”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要点,一是知识分子政策,纠正****和学术批判中“左”的错误,鼓励科技人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进一步阐明了“双百”方针;二是整顿科技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其正常秩序;三是改善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其第一条就是,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第四条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检查科学工作计划;第五条是,科技人员要在工作中发扬敢想、敢说、敢干,但又要与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相结合的“三敢三严”精神;第六条是,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的时间搞科研工作;第十四条,科研单位要在党委领导下,贯彻由科技专家负责的技术责任制,基层党组织只起保证作用。

    这在当时,其中很多的提法,是很大胆的。尤其是每周保证5天时间搞科研,更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