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2/3页)
出来。他编出了总体程序,又带领几个人,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刚研制出来不久、计算能力每秒1000次的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模拟计算,所得结果都与邓稼先他们的结果很接受,误差在百分之五左右。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某个时刻的打印纸带上,出现了苏联专家列出的那个数据。大伙一起分析,判定那个数据只是冲击波振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波峰值,其实是一个应该被忽略掉的数据!
现在已经没法核实,到底是苏联专家无意中说错了,还是他们故意布下的谜阵?为了这个数据,彭桓武、邓稼先以及他们手下的年轻人,脱了几层皮。周光召、周毓麟有力地证明那个数据是错误的,人们信服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惊喜,第二个反应是诅咒它。后来,无论是钱三强、彭桓武,还是邓稼先等,都认为,还是应该感谢它,因为它使我们仔细地做了各种分析,搞清了每种反应过程的物理图像,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深化和提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假设,一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由于有了九次运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十分扎实的。
不久,王淦昌、郭永怀、陈能宽带领的爆轰试验队,通过实际试验,再次证明邓稼先他们的计算是正确的。至次,原子弹的理论攻关,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
47.哪儿我都不去,就在这里等大饥荒像潮水一样,肆意蔓延,许多地方到了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的地步。后来人们总结说:“三分天灾,七分**”,在当时,基本上都把原因归结到了苏修撤销援助,逼还贷款,事实上主要是“大跃进”浮夸风造成的灾难,是**,是中央政策上的重大失误造成的。
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断粮了。大量的工程都停下来了,建筑工人跑掉了,施工部队也按照要求,只留下部分人员担任警戒,大部队撤到了西宁等地。
李觉急慌慌从北京赶到金银滩,想拦住一部分正在逃离的建筑工人和民工,但是,他拦不住,汹涌的人流有的挑着扁担,有的背着简单寒酸的行囊,掩没了他的吉普车,向远处散去了。
更令他痛心的是,有的人死在了路边。李觉派人赶去,对还有口气的进行救治,死了的就地掩埋。由于有些人不是正式的工人,是从全国各地跑来干活的,所以,一些死者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为此,李觉遗憾了半辈子,觉得对不住这些无名的死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