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一章(三) (第2/3页)

实他本是个爱玩的人,爱足球,爱京剧。

    原子弹和其它武器研制的最大区别也许在于,它无法靠在战场上缴获,然后拆卸研究,一切都得靠这些从未见过原子弹的年轻人凭空想象。极其复杂的方程式,令人头疼的数学概念,闻所未闻的结构方式,数以万计的数据,一切都得靠计算。计算起来,工作量十分庞大。而大量的计算,需要工具。

    二机部通过有关部门想了各种办法,只能为邓稼先找来四台半自动的苏式乌拉尔电动计算器,这是最先进的工具了,每秒100次,算一个除法要分好几步,若算开方,还要查巴罗表。由于远远不够用,大量的计算要靠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甚至用算盘来运算。时间不够用,只能不舍昼夜,办公楼里,理论部的灯光常常是凌晨还在亮着。陈旧的计算器噼噼啪啪响着,状态方程、流体力学、中子输送、特征线法数值计算……一串串数字在人们的眼前晃动……

    朱光亚来研究院后主持整理的那份苏联专家讲课的提纲,这时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多天后,邓稼先他们取得了第一次计算结果,由于缺乏经验,结果明显存在问题,第一次计算失败了。

    大家分析后,又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邓稼先带领理论部的十几个平均年龄23岁的年轻人,三班倒,日夜连轴转,历时三个月,又分别进行了三次计算,即第二、三、四次计算。三次计算得出的结果十分接近,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却和苏联专家讲课时讲到的技术指标,差别很大。

    运算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那一段没白没黑连轴转的日子,让参与计算的每一个人都刻骨铭心。所有人都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一样,有时想停都停不下来。计算太枯燥了,几个月下来,年轻人感觉自己老了十岁。

    有一天晚上,离核武器研究院不远处的一个单位,要放映露天电影,大喇叭预告,演的是《阿诗玛》。天黑之后,音乐声透过窗子,传到理论部的办公室。年轻人忍不住了,纷纷朝邓稼先央求,放一晚上假,让大伙痛痛快快看场电影。大家伙已经几个月没看电影了。但是,计算却不能停下来。邓稼先犹豫一阵,和大伙商量,两个人一拨,分五拨去看,每两个人看20分钟,然后下一拨的人来接替,然后等到全部演完之后,在办公室里五拨人按顺序把故事讲一遍。他们就用这个办法解了一次馋。

    邓稼先太辛苦了,不光是带领大伙运算,有时他还要讲课,在黑板上演算“轰炸方程式”。一天下午,他站在黑板前,讲着讲着,睡着了,粉笔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