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逼上梁山 (第2/3页)
要合格就应该用!”
李福泽吼道:“我们就用这个打导弹,请你们参加。”
契尔科夫说:“我们不参加,你们自己打吧,我们根本不负责。”
契尔科夫扭头走了。方平问站在一边的斯切潘诺夫:“液氧明明合格,你是知道的,为啥不让用?”斯切潘诺夫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膀,说我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也扭头走了。
由于发射导弹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苏联驻华军事顾问团手中,所以,这枚导弹一直无法发射。而液氧的自然蒸发量很大,每天要损耗掉约500公斤,到后来只剩下了十几吨,已不能满足发射导弹的需要。到最后,方平他们只好将剩余的液氧全部倾倒在戈壁滩上。这令人愤慨的一幕,他们一辈子都无法忘却。而这时,中苏两国的关系,也到了彻底破裂的边缘。人们明白了,指望别人的施舍来铸造护国的盾牌,从来就不可能。
35.铀浓缩厂是重中之重兰州铀浓缩厂。设备虽然运来了,但几千台设备,要连接成几公里长的生产线,而且一点差错还不能出,仍然是一项让人头疼的任务。因此,二机部仍然把兰州铀浓缩厂当成重中之重。
副部长袁成隆从北京赶到那里。后来,袁成隆回忆说,在他们走之前,我们得想办法做做他们的工作,挤出点儿东西来。就算挤不出来,我们也要做好团结他们的工作。我去铀浓缩厂蹲点,跟厂领导王介福、王中蕃等人一起研究决定,别怕花钱,可以买点礼物啊什么的,要对人家友好。我们跟苏联专家座谈,说你们帮助我们,很感激你们,很惋惜的一点就是你们要走了的话,我们的事业怎么办?这肯定要受影响了。我们的诚挚打动了专家,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愿意帮助我们,尽量帮我们把事情完成。
厂长王介福一直以来,和以哈里东诺夫为首的苏联专家组相处得很好。王介福身体特别健壮,一顿能吃二斤半牛羊肉,能喝酒,头上常年戴一顶回民小帽,脚上穿一双磨秃了头的黑皮鞋,整天在厂房里转,新来的人常把他当成食堂的伙计,可一到正式场合,他就把自己打扮成外交官一样,衣冠整齐,干干净净。他曾担任过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的外交官,是政务参赞。浓缩厂是中央的厂子,但王介福和省里市里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在饿肚子的年代,他经常能搞到一些特殊商品,供苏联专家享用。他常说,苏联专家是咱们请来的,是咱的老师,一定好好待人家。王介福的真诚让哈里东诺夫等专家十分感动,他们也就打心眼里愿意帮助中国,一心一意想把生产线连接好。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抢在苏联撤专家前,把设备安装得差不多了。
即使把几千台设备安装好了,也还不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把这些设备启动起来。分几批启动,怎么启动,何时启动,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稍有差错,就拿不到合格的铀-235,弄不好还有巨大的危险,核燃料如此出了问题,不仅造不出原子弹,还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时间越来越紧迫。苏联撤专家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王介福、王中蕃带领王成孝等一批技术人员,整天跟着哈里东诺夫,希望跟他多学一点。启动设备,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即使再抓紧,也不可能在近期内启动。谁都清楚,苏联专家一走,要想启动,困难就大了。王中蕃有一天对哈里东诺夫说:“你们一走,我们很困难。”哈里东诺夫那时可能没想到中苏关系会糟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没有关系,我从头至尾告诉你们怎么做。假如我走了你们还不会,可以写信给我,我会告诉你们。”
果然,不幸的事情很快发生了,由于哈里东诺夫是个关键人物,苏联方面通知他,提前回国。王中蕃回忆说,他们催他走,可我们实在想留他,哪怕多留一天。苏联的飞机停在兰州机场,要带他走,我们就想办法把飞机一个轮子弄出来一点毛病,又延长了一天,他又多给我们讲了一些有用的东西。王中蕃又说,哈里东诺夫是一个好人啊,对我们太好了。但也有坏的,有一个专家最坏,简直是个特务,硬逼着把材料运走了。
由于铀浓缩厂是个关键地方,苏联驻厂专家走得早,走得急,是在苏联宣布大规模召回专家前,就突然离开的。有些专家想不通,认为搞个半拉子就走,没把事业完成,心里不安宁。有些专家还难过得流了泪。有的说:“等两国关系好了,我们再回来,帮你们把这个事情做完。”他们按照上头的要求,迅速整理完资料,焚烧了保密本,恋恋不舍地走了。
后来的历史再也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苏联专家离开兰州铀浓缩厂的时候,几千台设备基本上连接起来了,但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调整。此时,离它们启动,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36.“毁灭性的打击”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政府,宣布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1390名专家和顾问,并于9月1日前全部离境。同时单方面撕毁了两国政府签订的12个协定,终止343项专家合同和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并要中国归还在朝鲜战争期间购买苏联武器装备所欠下的350亿元债务。
事实上,苏联的照会未到之前,撤专家就已悄悄开始。核武器研究院的苏联专家为数最少,走得最早,6月上旬,“哑巴和尚”列捷耶夫等人就借口回国避暑离开了。7月6号,在北京核工程设计院工作的专家离开,7月8日,兰州铀浓缩厂的专家离开。到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
从7月中旬起到8月22日,苏方撤走了在导弹研究院工作的全部专家,带走了他们掌握的全部技术资料。
接到苏联政府的照会后,副总理李富春于7月18日赶到北戴河,向正在那里的**汇报。**因为已经早有心理准备,因此他并没有震惊,也没有生气,而是说了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对李富春等人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多少年后回忆起来,都觉得**的话太精妙了。人家真给了你尖端技术,你恐怕永远都得对人家感恩戴德,永远受制于人家,这是明摆着的。
赫鲁晓夫集团的这个决定,美国人都觉得有点过分,也有点出乎他们的意料。但这个结果,却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中苏两个友好国家的分崩离析,使美国少了一块心病,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矛盾,可以使西方获取更大的利益。
那一阵子,国际敌对势力幸灾乐祸,认为这是对中国“毁灭性的打击”。
赫鲁晓夫甚至说:“搞原子弹,他们到头来连裤子都没得穿的。”
有的苏联专家说:“我们走了以后,你们就处于技术的真空,以后你们就该卖废铜烂铁了。”
还有的说:“离开我们,估计你们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在那个时候,这样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多数工程还是半拉子工程,重要的图纸资料要么烧了,要么带走,全中国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人见过原子弹,谁能保证,中国人还能造出原子弹?
曾经担任聂荣臻秘书的周均伦说,苏联撤走专家,中断协议后,聂帅让两弹系统专门搞了一个调查,我这儿还记的有数据,单是核方面,协定中30个工程项目,23个没有完成,其中14个项目没完成设计,9个无法再建,被迫停止,购买的设备、仪器、材料只有13个项目完成供货,一些关键设备和新技术材料始终未到。
尽管如此,中国最高层没有丝毫的服软。1960年9月,中苏两党在苏联举行高级会谈,中方团长邓小平在发言中说:“中国***、中国人民将永远感谢苏联党、国家和人民曾经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中国***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