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重压之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章 重压之下 (第2/3页)

的高粱砍倒。邓稼先带领他们几个年轻人砍高粱,搬砖头,当泥瓦工,什么样的脏活累活都干。新垒起来的小屋当宿舍,墙是湿的,地是湿的,被窝也是湿的,好长时间洗不上澡,身上都长了虱子。白天一晒太阳,浑身痒的受不了。张洁和两个来自北大和北航的女孩子住一起,生活很苦,但没人叫苦,因为他们很快就知道了,这里将是保管原子弹的地方,中国的原子弹工程,将从这里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伟大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他们无比的幸福……

    星期天,有时候邓稼先带几个年轻人,到东安市场的旧书店里买书,运气好的话,能买到一两本有用的物理学方面的外文书籍,每逢买到有用的书,大家就高兴得跟过年似的,一路上嘻嘻哈哈往回走。

    当时他们最宝贵的一本书,是哥朗的《超音速流和冲击波》,是钱三强访问从苏联时带回来的,全中国就这么一本。那么多人要看怎么办?大家就刻腊板,印出来,人手一份,书里面有很多图,也要画出来。冬天来了,天气冷,新盖的房子,没干透就住进去了,潮湿得很,又没暖气。马路对面的副食店里,有个火炉,晚上大家就跑到那儿去,围着火炉看书。在那儿看,不敢说,回来了再讨论。邓稼先有个好办法,大家看一章,他就组织讨论一章,都是年轻人,很热闹、很自由,互相探讨,互相启发,说错了也不怕,每个人进步都很快。

    在二机部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办公楼的一座灰楼很快建起来了,从此,灰楼成了核武器研究院在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但花园路这个隐秘的地方,它最初是作为接收和消化苏联提供的有关原子弹的模型、技术资料而规划的。只所以选这儿,是因为这儿离西直门火车站很近,便于在原子弹样品运到时,不用经过北京城区而直接运到仓库。

    存放原子弹的模型,按照苏联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仓库,仓库的图纸是保密专家画的,前边一个厂房,有一个吊车,一个深坑,后边紧挨着是八间房子,保存技术资料用。里面还要堂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保温、保湿等等。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保密措施。二机部要求李觉,限期一个月建好,因为苏联方面随时会把原子弹的模型运过来。时间太紧了,研究院没有能力这么快建好它,李觉只好去找他的老战友、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听说那么重要,万里一口就答应了,派来了施工队,结果用40天的时间建好了。

    建好了仓库,李觉、邓稼先他们就天天等,盼那个原子弹样品快点来;张洁他们天天想象原子弹是什么样子。

    1958年7月,苏联核武器研究院的三位专家到了北京,负责人是37岁的叶夫盖尼?涅金,他是苏联核武器研究院第一副总设计师,另外两名同为40岁的马斯洛夫和加夫里洛夫,他们都是苏联在核武器方面的顶尖人物。三位专家来华的目的,就是察看中国原子弹模型及资料存放的条件是否具备,并且帮助二机部规划核武器研究机构。苏联方面认为中国方面修建仓库起码得半年时间,结果只用了40天。

    钱三强、刘杰、李觉、吴际霖等人陪同苏联专家检查仓库,看了一圈后,涅金比较满意,但马斯洛夫提出:“这么重要的设施,应该有围墙,有电网保护起来,还应该有严密的保密措施。”

    李觉答应马上照办。不几天,库房的周围围起了高高的红色砖墙,墙上安装了铁丝网,库房门口也布上了岗哨。但马斯洛夫皱眉指指脚下的土路,说:“原子弹模型非常敏感,这些路不符合要求,不然运来了模型,也无法通过这样的路运到库里去。”

    李觉只好又说:“好的,路我们立即修好。”

    修路的时候,聂荣臻、陈赓、宋任穷、钱三强等领导利用晚上时间,都来参加过义务劳动。很快铺上了沥青,路很平整,应该说无可挑剔了。谁知,三位专家来验收时,马斯洛夫指着模型库房的门窗,又说:“这种普通窗户不行,不符合保密规定。”

    李觉等人愣了。

    担任负责人的涅金态度一直很随和,他也不高兴了,说:“马斯洛夫同志,第一次、第二次来你为什么不提醒呢?这样lang费了他们,也lang费了我们的时间,还有什么问题,请你今天一起告诉中国同志。”

    马斯洛夫说:“就这个问题了。”

    涅金就对李觉道:“把窗户装上铁栏杆就行了。”

    李觉马上说:“我们很快就能办好。”

    涅金总结说:“好吧,这里一切都很好,完全符合要求,我们不再来看窗户问题,我们马上向国内报告,请示尽快将模型和技术资料运来。”

    这让李觉等人喜出望外。

    但是中国企盼的那个“宝贝”,却始终没有等来。在当时,相当长的时间里,参与其中的很多人并不知晓它迟迟没来的原因。

    22.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也许要从1958年4月说起。

    1958年,苏联连续向中国提出两项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隐隐显示出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意图。

    4月18日,彭德怀收到一封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写来的信。信中说,为了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苏联迫切希望在1958年至1962年间,由苏联和中国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资金可以主要由苏方承担。

    中国最高层反复研究了这封信的意图。**认为:这封信给我们出了一个大难题。不同意,必有伤和气,尤其是苏联帮我们在前。可是我们不可能拿原则、拿主权去讲这个和气。我们的原则是不和任何国家搞军事同盟。现在困难不搞,将来强大了也不搞;主权问题更是半点不能含糊。

    **、**、周恩来和彭德怀多次研究后,决定:同意建这个电台,就按苏联方面提出的1958年至1962年建成,建成后两国共同使用,欢迎苏联提供技术支持,但一切费用由中方全部承担,由我们来管理,所有权是我们的。

    彭德怀于6月12日复信给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把上述意思说了。但是,苏联方面对中国拥有电台的全部所有权这一原则性立场不予重视,一个月后,向中方提出的协议草案中,仍坚持由中苏双方共同建设和管理。

    苏方的协定草案中国方面不能接受。

    就在中苏双方为是否共建长波电台一事发生争执期间,苏联又向中国提出建立共同潜艇舰队问题。当时,苏方多次向中方谈到现代海军舰艇的发展趋势和苏联研制新型潜艇的情况,建议中方向苏方订购先进的海军装备。6月28日,周恩来据此给赫鲁晓夫写信,希望苏联在中国海军建议方面给予新的技术援助。在中国提出上述要求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突然求见**。**于7月21日在中南海和尤金见了面。当时在场的还有周恩来、彭德怀等人。

    双方稍事寒暄,尤金就说:“今天我来拜见主席同志,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赫鲁晓夫同志,让我以他的名义向您提出,为了应对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希望同中国商量,我们双方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

    **一愣:“又是共同,建在哪里呀?”

    尤金说:“我们已经试制出很先进的新型潜水艇,这种潜水艇就是为了在太平洋对付美国第七舰队的。但是苏联的自然条件不能充分发挥新型潜艇的作用。中国的海岸线很长,条件很好,因此希望在中国的某个地方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

    **突然有些愤怒了,说:“你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个搞法?要搞,首先要明确方针,是我们办,你们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你们就不给帮助。你们得说清楚。”

    尤金解释不清。**严厉地说:“你讲不清,请赫鲁晓夫来讲!”

    尤金走了,彭德怀来回走着,生气地说:“电台架在我们岸上,潜艇驻在我们港口,天天在我们的海底转悠,这叫什么事?”

    周恩来说:“一个联合电台,一个联合舰队,中国的海防就不在自己手里了。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进来,再想让他走就没那么容易了。”

    彭德怀又说:“他要不高兴、想翻脸、想咬人,岂不是张口就来!”

    **仍然沉默着思索、吸烟,一言不发。

    尤金回大使馆后,立即给莫斯科发紧急电报说明情况,然后再次请见**。第二天见面后,还是一再说建联合舰队的目的是对付美国,建长波电台的目的中指挥潜艇舰队,而且都必须在中国建。这时候领导人都明白了,苏联不仅是对付美国,恐怕还有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也可以控制中国。

    这一次,除了**、周恩来、彭德怀之外,**、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人也参加了和尤金的谈话。听了尤金的解释,**更恼火,他说:“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他又说:“你们可以说我是民族主义……如果你们这样说,我就可以说,你们把俄国的民族主义扩大到中国的海岸……”

    这一天,主要是**在说,其他领导人只是听。**一个劲地追问:“苏方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你告诉我!”

    尤金回答不出来。

    **生气地说:“不行!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如果你讲不清、不便讲、讲了不算,请你转告赫鲁晓夫同志,我请他来讲。”

    没办法,尤金只好给赫鲁晓夫拍了电报。赫鲁晓夫决定亲自来,而且马上来。仅仅隔了几天,7月31日,赫鲁晓夫便来了。

    这次中苏双方最高级别的秘密会谈一开始,赫鲁晓夫一个劲地埋怨尤金没说清楚,然后又重复了一遍大体上是尤其说过的那些话。他讲了差不多有半个小时,**不高兴地打断他:“赫鲁晓夫同志,你讲了很长时间,还没说到正题。”

    赫鲁晓夫有些尴尬:“我们只是有这个想法,想跟你们商量。就是建一个共同舰队,再有一个长波电台进行指挥……”

    **依然是板着脸:“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共同舰队?”

    赫鲁晓夫支支吾吾地:“共同么,就是共同商量商量的意思……”

    **更不高兴了:“什么叫共同商量?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你们都拿去算了!”

    **的愤怒令赫鲁晓夫始料不及,但他既然来了,就想把事情谈妥,所以他没有发火,而是继续解释道:“**同志,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不要误解。我们在家里已经商量过了,现在是和中国同志商量,就是要共同加强防御力量……”

    **继续不依不饶:“你这个意思不对,你们明明是搞联合舰队!”

    第一次会谈没有任何结果,而且双方都有些尴尬。接着谈第二次,无论赫鲁晓夫拿出什么样的理由,**仍然是坚决不松口。赫鲁晓夫皱起眉头:“没想到引起你们这么大误解,这就不好商量,不好办了。”

    也许想到这样收场,他也是下不了台,想了想,又建议:“**同志,我们能不能达成某种协议,让我们的潜水艇在你们国家有个基地,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留?”

    **立即断然拒绝:“不行!”

    赫鲁晓夫也有些愤怒了:“北约在互相合作方面没什么麻烦,可我们之间竟然这样的一件事情都不能达成。”

    **仍然说:“不能。”

    赫鲁晓夫只好又说:“为什么要这样误解我们呢?**同志,你是知道的,我们是对你们作出了许多援助的。”

    **语气柔和了一点:“这是另一个问题,是另一个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