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开路先锋(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章 开路先锋(二) (第2/3页)

高扬时,米高扬表示:中国必须掌握原子武器和导弹武器,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苏联将尽量给予中国帮助。

    苏联代表团的团长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别尔乌辛。整个国防新技术谈判,分为若干部分,有军事、导弹、原子能、飞机、电子5个组。宋任穷、刘杰等负责谈原子弹方面的问题,陈赓、钱学森等谈导弹方面的问题。别尔乌辛对中国是很友好的,他甚至在谈判中认为,中方提出的有些产品型号性能太落后,他们可以提供更新的产品型号。

    经过反复谈判,导弹方面,苏联答应提供p一2导弹样品和有关的技术资料。原子弹方面,起初是光给资料,不给样品,聂荣臻仅就这个问题,就和别尔乌辛谈了好几次,后来苏方经请示他们最高层同意,答应给样品。

    谈判有了初步成果,聂荣臻派宋任穷回国汇报,中国驻苏大使刘晓请宋任穷给**捎口信,说赫鲁晓夫眼下正处于困难时期,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希望**亲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纪念节活动并参加世界***大会,使馆方面倾向于接受赫鲁晓夫的要求。宋任穷一下飞机,**把他叫到钓鱼台12号楼,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人都在。

    宋任穷向**等人详细汇报后,说:“总的看,苏联的态度友好、慷慨,但是一些关键项目上还是有所保留,比如原子弹,起初只同意给资料,不给样品,聂帅就这个问题亲自找他们谈了好几次,最后请示他们的最高层,我们估计是赫鲁晓夫,才答应,并且写进了协定。”

    周恩来突然从草案上抬起头道:“但给样品的时间很模糊呀,57年至61年底,四年,这个时间概念有问题。”

    宋任穷说:“总理说的是,聂帅也提出最好有个确切的时间,但对方始终没有同意,理由是:一,我们翻译、熟悉资料需要时间,二,原子弹样品存放条件苛刻,要看我们建好的库房是否符合要求再定。”

    周恩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子弹样品,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没完全解决,这个后遗症留不得呀。”

    后来,问题也正是出在周恩来最担心的地方。

    宋任穷又说:“还有,p2导弹的资料、样品都答应给,可是钱学森同志提出想去总装厂看看,他们却不同意。我走的时候,陈赓还在跟人家软磨硬泡呢。”

    邓小平说:“陈赓那个脾气,能拉下脸来跟人家说好话,不容易哟。谈成的我看不能拖,先签下来,力争兑现,没谈成的边搞边谈嘛。”

    **满意地点点头:“我看能谈成这个结果很不错了。在一些项目上对方有所保留,这是预料之中的,也不难理解,谁也不能把家底子都倒给你嘛。总理呀,细节问题上你们再推敲推敲,我看可以定了。小平说的对,不能拖呀。”

    周恩来说:“好的主席。”

    宋任穷接着把刘晓大使的口信说了。**思考一下,问道:“你们看呢?”

    邓小平说:“别人家里的事情我们管不着,但我们总是希望苏联党内不要乱,乱了对中苏友好这个大局不利。赫鲁晓夫是苏共最高领导人,支持他,对苏联党、国家的稳定团结有利,主席应该去。”

    周恩来说:“赫鲁晓夫希望主席去,还有一个用意,目前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种声音比较多,一些国家对苏联有看法,意见还比较大,我们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希望我们帮助他来稳住这个阵脚。从这个大局看,主席去一趟有好处。”

    李富春说:“不管怎么说,赫鲁晓夫这一次帮了我们大忙,他有困难,我们应该帮他。”

    **突然对宋任穷道:“宋任穷,你刚从苏联回来,你的意见呢?”

    宋任穷愣一下:“主席,这是国家大事,我说不好……不过主席,您去,对我们谈判、签字肯定有好处。”

    **道:“好,只要对你们的谈判、签字有利,我去!”

    经过长达35天的谈判,1957年10月15日,聂荣臻代毙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了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这就是中苏两国历史上有名的“国防新技术协定”。也叫“10月15日协定”。后来,西方历史学家习惯于把这一时期称为中苏两国的蜜月时期。

    这个时候,苏联和美国都已爆炸了各自的氢弹,并研制成功了洲际导弹。就在这次谈判期间,苏联于10月1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轰动了全世界。这次谈判,虽然苏联为中国提供的大都是属于过时或即将过时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一样得花钱,虽然这些承诺还仅仅是写在纸上的东西,虽然苏联拒绝代表团参观核心工厂并拒绝提供核心技术,但对于几乎是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已经知足了。

    18天之后,**率中国代表团来到莫斯科,和彭德怀、宋庆龄、郭沫若等人一起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然后,**和12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一起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在克里姆林宫的小礼堂里,苏联专门给**和**代表团安排的原子弹、氢弹爆炸的纪录片,令观看者深为震撼。看完电影,**说,这次到苏联,开了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

    就在**这次访苏期间,苏联又一次成功发射一颗人造卫星。能够抢在美国前面发射卫星,**由衷盛赞苏联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对赫鲁晓夫说:“美国人吹得神乎其神,天花乱坠,为什么连个山药蛋都没有抛上去呢?”

    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刻,**萌发了中国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

    14原子弹,你知道吗?

    1958年初,二机部九局(核武器研究院)下属的北京第9研究所成立,办公地点定在北京北郊的花园路,那时候,这儿还是一片荒地。工程随即破土动工,作为接受苏联提交原子弹模型与技术资料的场所。与此同时,铀浓缩、反应堆、核燃料元件、铀水冶炼等工厂和矿山的建设陆续展开。按照中苏双方的协定,两百多位苏联原子能专家来到中国,分散到与原子能有关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帮助。

    两弹的研制,除了成立原子弹和导弹的研究院之外,原子弹还要有远离城市的研制基地,要有上述所列举的大量配套工厂。同时,两弹还要建立大型的试验基地。

    从苏联回来后,聂荣臻几次和总参谋长黄克诚、副总参谋长陈赓一起,找彭德怀汇报、商量两个试验基地选址、建设,以及领导人配置和部队调配等事宜,忙得不可开交。

    彭德怀指示:关于导弹试验基地、原子弹试验基地选场问题交给陈锡联,他是炮兵司令,这几年他跑的地方多。选好了交给工程兵司令陈士榘,由他的工程兵负责建。两个基地的领导人选,你们几位商量。安排部队的事,荣臻同志多操心,最好是成建制地拉过去,这样利于保密。聂荣臻提出,志愿军第20兵团最近要从朝鲜撤回来,这支部队过去底子好,在朝鲜打得也不错,作风硬,尤其能吃苦,不如以20兵团机关为主,组建导弹试验基地领导机关。彭德怀同意。

    根据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方面派出以盖杜柯夫为首的苏联专家组,帮助进行导弹试验基地的勘选定点工作。导弹试验基地必须选定在地域和空域辽阔,地处偏僻,居民点少,导弹试射如果出现故障造成损失一定要最小,同时便于保密的地点。选址时,靶场勘察小组乘坐飞机在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广阔地区进行勘察,经过反复比较,倾向于在甘肃省鼎新以北的地域建场。

    这个地区属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巴丹吉林大沙漠边缘,与甘肃交界。第一次去这儿时,炮兵司令陈锡联上将、导弹试验基地司令员兼20兵团代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导弹试验基地副司令张贻祥少将,以及苏联顾问盖杜柯夫少将等人先是乘直升机,然后又乘吉普车和卡车,沿弱水河长驱几百里,到达了青山头一带。时值数九寒天,气温降到零下30度,沿途见不到人烟,勘察组的生活苦不堪言。

    那几天,陈锡联、孙继先、张贻祥和盖杜柯夫等苏联专家骑着骆驼在弱水河沿岸察看。陈锡联说:“这里地域和空域辽阔,地处偏僻,居民少,便于保密,这些基本条件都符合。”

    盖杜柯夫认为,地方太大了,如果选在这里,不仅现在能用,将来就是发展洲际导弹、卫星,也可以使用。

    当年大渡河的英雄孙继先,顺手一指河对岸,豪情大发:“发射场就放在那儿,一个不够,搞两个,搞它一排!这边建生活区。”

    盖杜柯夫异常认真地摇摇头,说:“不可以,发射场要往西放,要远离这里。生活区也不能放在那儿,就放在我们支帐篷的地方,那里好,离水更近。”

    孙继先也认真了:“那怎么行,离河太近,夏天一发水,还不淹了!还有发射场搞那么远干什么?天天上班,几十公里怎么跑?你这个方案行不通!”

    盖杜柯夫吃惊地道:“你不能这么定,我是专家,应该由我来定,我要为我的工作负责!”

    孙继先说:“那也不能不讲生活常识!”

    盖杜柯夫一抖骆驼缰绳,生气地离去。

    陈锡联责怪孙继先:“你跟人家争什么,你什么时候也成专家了?”

    孙继先笑笑:“没事,晚上我多灌他点酒,给他消消气。”

    到了晚上,孙继先让战士弄来一些酒菜,请盖杜柯夫等苏联顾问喝酒,几杯酒下肚,盖杜柯夫说:“孙将军,我仔细验看了河水,你是对的,生活区应该建在你说的地方。我自罚一杯。”

    孙继先说:“本来我要给你道歉,发射场建在哪儿我懂个啥,跟你瞎较劲,你倒抢我前面道歉了。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我自罚一杯,给你赔礼了!”

    孙继先端起一缸子酒,咕嘟咕嘟一饮而尽。两人互相看看,哈哈大笑。盖杜柯夫又说:“各位将军,我听你们的官兵说,这条河是从酒泉流过来的,水都是酒,这是怎么回事?”

    孙继先看看陈锡联,然后看着张贻祥,说:“老张,你给他们讲讲。”

    张贻祥说:“传说是我们汉朝大将霍去病,带兵抗击匈奴,得胜后皇帝送来了酒,霍去病见酒不够,就命令士兵把酒倒在河里,与官兵共饮。酒泉因此而得名,从此这条河不管流到哪里,酒香就飘到哪里。”

    盖杜柯夫道:“原来是这样。”

    陈锡联端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