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蓝图初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蓝图初绘 (第2/3页)

约李四光、钱三强来谈”几个字,还有便是周恩来1955年1月14日晚上用毛笔写给**的三页信。

    时隔32年后的1987年,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周恩来在台历上写的字,找钱三强了解当时的情况,才揭开这一重大秘密。

    5苏联终于伸出了援手随着美国与其盟国在核技术领域的合作由秘密走向公开,苏联迅速改变策略,赫鲁晓夫公开宣布:将帮助中国和东欧四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利用原子能研究。

    消息传到中南海,**指示周恩来,立即组织一个代表团去苏联,重点谈“一堆一器”。

    周恩来决定,由刘杰、钱三强率代表团赴苏。代表团出发之前,周恩来特意把刘杰、钱三强叫来,叮嘱说:“这一次只谈原子能,不谈原子弹。”

    二人有些困惑地看着周恩来。

    周恩来说:“苏联对外公开宣布的是帮助我们进行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研究,这个话既是说给别人听,也是说给我们听的,不要一上来就给人家出难题。另外,苏联希不希望我们搞原子弹,或者说愿不愿意看到将来的中国掌握原子弹,从目前情况看还不清楚,所以,决不可贸然行事。”

    二人点点头。

    钱三强提到请苏联帮助培养核物理方面人才的问题:“以前核物理专业敏感,我们派往苏联的留学生拿不到签证,只好改学其他专业。这次我们去谈一堆一器,只要能谈成,就地让他们改学一堆一器。”

    周恩来思索道:“这个不难,苏联方面应该没问题吧。”

    钱三强说:“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总理,我国在苏联不是有好几千留学生吗?我们在核物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能不能从他们中挑选一些专业相近的学生,比如机械、无线电理论物理等,让他们改到与原子能相关的专业上来……总理,不谈原子弹,不等于我们自己不搞啊?”

    刘杰激动地道:“好主意!”

    周恩来沉思不语。

    钱三强内疚地说:“总理,我让您为难了,我只顾为自己着想,其实那些专业国家同样急需要人才。”

    周恩来点头道:“是啊……不过这里面仍有个轻重缓急,核是我们目前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也是急需突破的难中之难啊。好,这事我来办!你尽快拟一个单子交给我。”

    代表团赴苏,成效喜人。1955年4月,中苏秘密签订关于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协定。同时,经苏联政府同意,中国从正在苏联和东欧的留学生中紧急抽调三百多名学生,改学原子能相关专业。

    后来,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这时或许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就是如果中国开始涉足一点原子弹,对美国也会形成一种压力,从而使苏联受到的压力有所减轻。

    为了加强对原子能事业的领导,1955年7月,**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和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中央之所以安排这三人负责,因为陈云是主管经济的,搞原子弹要花大笔的钱,需要他支持,聂荣臻是负责军队科研装备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薄一波是国家建委主任,大规模搞原子能建设离不开他的支持。

    6钱学森回中国,不是去种苹果的中国原子弹计划秘密启动时,后来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正在美国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36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钱学森在美国名气很大,除了科学上的成就,还因为他对美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二战期间,他参加了许多军事科技的研究。1942年,与他的导师冯?卡门等人一起完成了美国“下士”导弹的研究,这是美国最早的导弹。美国的飞机由亚音速改为超音速,他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还同时担任了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的顾问和火炮研究所的顾问。1945年,德国战败后,他被美国以军人身份派到德国考察。考察团成员都是各个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回美国后写报告,一共九章,钱学森一个人写了六章。这个报告对后来美国的科学和军事发展影响很大。战后,美国人把他视为英雄,赞扬他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但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钱学森要离开美国不行,要回中国更不行。

    1950年8月,准备回国的钱学森一家被美国移民局扣押,开始说钱学森是***。后来把他打包的行李全部撬开了,发现里面有八百多公斤书、笔记、相册,然后就开新闻发布会,说钱学森是间谍,窃取了大量机密准备带回中国。这样就有了理由,拘押钱学森,把他关到了太平洋上的一座叫特米诺的小岛上。

    钱学森一案当时轰动了美国。《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大报头版上都登了钱学森的照片。为了收集所谓间谍的证据,美国政府专门召集了一批科学家,一页一页研读他的那些笔记、资料,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结果却一无所获。有一位航空专家在审读结论里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所有这些书籍、资料,远不及装在钱博士脑子里的东西重要。”

    移民局的人来讯问钱学森,有这样一段对话审讯官说:“你是否忠于美国政府?”

    钱学森说:“我的行动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用自己的知识在为美国服务。”

    审讯官说:“你不承认是***,可是为什么选择在***控制中国后才回去呢?”

    钱学森说:“选择什么时候回国,是我个人的自由。”

    审讯官说:“你信仰**吗?”

    钱学森说:“我信仰科学。”

    审讯官说:“你的目的地为什么是大陆而不是台湾?”

    钱学森说:“我的聂荣臻在大陆。”

    审讯官说:“你愿意效忠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大陆的***政府?”

    钱学森说:“我忠于中国人民。”

    审问没有结果,美国当局被迫释放了钱学森。最后给出的结论是:鉴于钱学森有***嫌疑,依据美国“国家安全条例”,予以驱逐出境。同时依据该条例中“必须防止具有科技背景的外国人离境,以免为敌国利用暗中破坏美**事防御能力”的条款,钱学森不得自由离境。

    虽然从特米诺的小岛回到了家,但钱学森仍然处于被软禁的状态,他的住所有人监视,不准他离开居住地洛杉矶,每两个月他要到移民局报到一次。有国不能回,令他万分焦虑。

    1955年初的一天,钱学森夫人蒋英偶然得到一份中文画报,封面上是1954年10月1日建国5周年时,**等领导人站在***城楼上的照片,照片上还有一个熟悉的老人陈叔通,他的职务是全国**副委员长。

    这让钱学森夫妇喜出望外。陈叔通是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的老师,算是钱学森的太老师,两家是世交。于是,他们决定给陈叔通写一封信。

    夜晚,钱学森写道:“在美留学生归国禁令虽已取消,然我陷囹圄,住所被监视,电话被窃听,信函被拆,出入有人跟踪,每月尚需到移民局接受传讯。学森犹如身在牢笼,寸阴若岁,恳请祖国助我还乡,以尽人伦,以偿报国之夙愿,切切……”

    写到这里,钱学森已是泪流满面。

    蒋英后来回忆说:“当时中美不能通信,也不敢直接朝中国发,就把信封好,外面再套一个信封,先寄到比利时我妹妹那儿,请她转给太老师。信封是我用左手写的,模仿儿童的笔画。但还是担心万一信落到他们手里,被拆开,就坏了,我们就想了这个办法。”

    蒋英利用逛超市的机会,甩开了跟踪的人,把信投进了信筒。

    这封信到达周恩来案头,已是两个月后。周恩来把负责和美国人谈判的王炳南找来,研究对策。周恩来愤怒地说:“美国不是说任何想回中国的人都是自由的吗?这就是铁证,你拿到日内瓦去,让美国人看,他们要是看不明白,读给他们听。”

    王炳南说:“总理,关于释放美军战俘的日期尽早敲定下来好,我的想法是,一谈起来,就放人。”

    周恩来说:“看到钱学森这封信,我心中实在不安啊,‘先谈判、后放人’的方案,恐怕力度还不够。我的意思是:先放人,再谈判!以表示我们最大的诚意。”

    经**同意,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一天1955年7月31日,中国政府依照法律程序,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被俘的美军飞行员。

    1955年8月1日正式会谈前,双方一见面,王炳南大使就告诉美方负责人亚?约翰逊,中国已经提前释放了11名美国飞行员。这本来是要谈的内容,还没谈,问题就解决了,而且一放就是11个,大大出乎美国代表团的意料。接下来的会谈,约翰逊一再声称,美国早已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禁令,对愿意回国的人不加任何限制,没走的都是自愿留下来的,意思就是说钱学森自己不愿回来。王炳南就把钱学森的信以及翻译件拿出来让对方看。亚?约翰逊当即表示,马上和国内联系。

    为了配合日内瓦的谈判,促使美国放人,美军飞行员在香港转机时,中国有关部门通知了所有在港的外国新闻机构,世界各大报、电台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件事。美国再不放人,恐怕说不过去。8月4日,美国飞行员在港转机的同一天,美国政府解除了对钱学森的禁令。

    临回国之前,钱学森带妻子蒋英和两个孩子来和他的老师冯?卡门道别。冯?卡门是世界闻名的航空大师,是钱学森的恩师。

    钱学森说:“老师,我们要回国了,是专程来向您告别的。”

    冯?卡门有些伤感地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