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0章心事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0章心事一 (第2/3页)

所以,任何冒犯我良心的现象我都不能容忍。

    遭遇过坎坷吗?当然,那是免不了的。他的做法已经很出格了。他的玻璃被砸过两次,被人堵在路上骂过至少三回,甚至被黑社会威胁过,他都挺住了,没有退缩。这些其实都扯淡,最令他焦虑的是来自上级的劝告,一些是善意的,一些则是严重的警告,认为他搞过了。戚总(那时他还未爬上总经理的高位)就在他去燕京汇报工作时约谈过他,直言他在盛东的人事管理存在大问题――你不能看谁都不顺眼,不能动辄得咎。组织上派你去盛东公司是搞经营的,不是去整人的。现在关于你的告状信越来越多了,至少反映了盛东厂一种情绪,我们认为有必要跟你谈一谈,就算你是从搞好盛东的角度出发,欲速不达的道理不用我跟你说吧?你把公司搞的鸡飞狗跳。经营指标还如何完成?

    他向戚建民解释了他的出发点,当你们给我的那摊子在技术、产品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时,我必须另辟蹊径了。关于告状信,我欢迎组织上核查。

    他对戚建民的态度不那么好。整个的谈话中他没有一点点反省的意思。他看得出,戚建民也很不高兴。

    总部真的核查了。这件事很伤他的心。因为那不是例行的审计,而是专门的调查组,针对他的。难道他在盛东近于无私的付出就换来这个?就算他触犯了盛东的既得利益阶层,总部的领导们真的就看不到他的努力?那时冯世钊是集团二把手,以他对集团运行体制的理解,如果冯世钊不同意。就算安道永坚持,那个调查组怕是也派不出去。

    调查组进厂了,却意外受到阻挠,几个离退休老家伙站了出来,公开支持他,其中一个是盛东公司退下来的老厂长,在集团有一定的影响。然后工人们也替他说话了,至少有三拨工人找上了调查组,为他喊冤。

    这件事他并不知详细。详情是后来从冯世钊那里得知的。冯世钊说,只要你真的是为了公司好,总有人会看到的。要相信正义永远在,不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成了鬼魅横行的世界了。

    调查组走了。情况却出乎他预料地走向了好转。在中层队伍基本做到了令行禁止的时候,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正气战胜了歪风,各项工作推动起来顺利多了。比如大家起初感到完全摸不着头脑的精益管理,竟然成了冯老总大力宣传的样板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被他免职的中层干部中。大约有40%的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有一个因完不成作业令被免职的分厂厂长还进入了公司领导层,如今还担任着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在他奉调回京时,那个人诚恳地对他说,没有您对我的严厉处分,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他离任的时候,盛东的中层队伍被他整顿的颇有军队作风了,甚至包括穿着和走路。他确实向他们推荐过《向解放军学习》那本书,当我们技术不领先,装备成本不领先,那么就争取效率和作风领先吧。这个初衷,看来是实现了,滨江市市长不止一次拿盛东的作风为例批评过他的手下,你们去看看盛东的干部是怎么干的吧……

    他和任何人没有说过,期间他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来自上面的压力,还有遴选接替者的压力。那段时间他发疯地寻找可以替代者,把他们的名字记在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总要有人接班吧?总不能搞成中子弹,爆炸后建筑物安好无损,人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现在怕是又要重新来一遍了。盛东的做法也得到了总部部分领导的肯定,在任何时候,挨批评的同时总是存在肯定的声音,冯世钊就说过肯定的话:你把盛东这摊死水搅活啦。

    现在看来,廖俊伟还是可以用的,他犯的错误不是原则性的,受到群众拥护的干部应当保护,是不是可以将其派到刚接手的钢管厂?现在还没有正式接管那个小厂子,派去的审计组还没有回来,委托原班子在管理,但肯定是暂时的,那帮人也清楚,这边肯定要派人过去,至少要派一把手和财务总监过去。他已经考虑一段时间了,初步有了人选,但没有和任何人谈及此事。

    他习惯了干部因免职而哭泣,他自认可以分辨其眼泪的性质,是受了委屈还是气愤?抑或是担忧恐惧的?廖俊伟在谈话是流泪了,看得出这个年近五旬的老中干内心的委屈,但他不为所动。党政联席会后,赵庆民和郭涛分别谈及待遇问题,希望保留其待遇。他没有同意,保留待遇算什么嘛?让职工怎么说?从这个角度出发,不能把廖俊伟派到钢管厂,不能!那样就冲淡了整顿的效果。

    敲门声响起,他坐正了身子,喊了声进来。

    进来的是叶媚,捧着一个饭盒,“陶总您没吃晚饭吧?我给你买了份盖饭……”

    “你怎么知道我没吃晚饭?”

    “您下班就回来了。然后一直没出去嘛。”

    “谢谢,我不想吃,你拿走吧……”他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