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56、中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56、中计 (第2/3页)



    天上布满云层,星黯无光,一支特制的火箭朝天砰然而发,随后绽出极为绚丽的烟火散满夜空。

    城池巍然,两座扬州军的大营夹河而立,两者之间,相隔旷野平原,城中戍卒寂静,城外营内黑烟滚滚,喧声振地。

    看到焰火升空,一直在城头未曾离去的众将同时面露喜色,唯有张羡却依旧面色平静,沉吟不语。

    眼见他始终不曾发号施令,一个都尉忍不住主动请命道:「焰火升空,乃是樊县尉发来信号,证明贼军营啸是真,此乃天赐良机,太守,末将愿令本部人马立刻出军往袭!」

    「我怎么想都觉得太过蹊跷。」

    听到这话,张羡顾盼左右,沉声说道:「本将之前端细过城外营寨,颇为端整,这说明黄忠并非有勇无谋之辈,既然如此,他怎会让自家军营因为一头青牛而流言四起,更引起营啸夜惊?」

    「太守未免太过虑了,」又一将道:「营啸这等事情,动辄便会引起全军溃乱,岂有人敢以此做诈?」

    这话倒也不错,眼见张羡犹自沉吟,又有人道:「太守当初也对末将等说过,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如今贼军自乱,正当奋力去击之时,或许这边是扭转乾坤之机也,若是错过,悔之晚矣!」

    这一句「用兵之害,犹豫最大」,深深击中了张羡的内心!

    不得不说,经历过一次兵败之后,不仅让他威信大减,无法再如曾经一般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甚至自家内心都经常产生过一个想法...

    当日没有去救援建昌,是否真的错了?

    而在面对扬州军时,他的态度又是否太过保守了?

    眼见众人皆赞同出兵,群情激奋,灯火下的张羡神情不断变幻,经过不知多少次的犹豫之后,他终于做出了决定。

    「尔等所言甚是,即传军令,整军出城!」

    张羡沉声喝道:「不过以防万一,不要将所有守军全数调出,这样,留下一半人马守城,出城兵马再分为两队,两千人为前锋,四千人为后队,如果前锋无恙,则后队才发,这一次我亲自率领后队与尔等共同杀贼!」

    听到这话,众将面面相窥。

    要知城外如今可是盘踞着三支部曲,黄忠部便是因为营啸失去了战斗力,徐方那边也起码有近万人马,再加上对岸的周泰那边的两千余人,主动出击的兵马若是六千,最多也不过将黄忠部这一营的剿灭,那么剩余的扬州军依旧可以继续围城,形势等于并没有改变。

    有人还待进言,既是出击便要全力以赴,话没出口便被张羡直接打断:「临湘不容有失,兵马必须留下一半!」

    眼见众将虽不敢明言反驳,却都面露悻悻之色,张羡暗叹一声,思忖片刻,补充说道:「这样吧,汉寿离我临湘不足百十里,轻骑半夜可至,立即遣派信使,快马前去通知文聘将军,就说贼军内乱,我军要出城夜袭,顾虑军马不足,请他们派些援军过来。」

    现今三更时分,汉寿的驻军接到军报,再派军出城,至迟到明日午时前便可赶到临湘,倘若此次「营啸」真的是为扬州计谋,有汉寿援军在后,最起码张羡觉得保险一点。

    分派已定,信使出城的同时,城中也在进行紧急的调动。

    张羡将城中军马分为两部,六千人严守城池,六千人出城攻敌,两千骑兵先行出击,接应最先出城的樊令那五百骑兵,张羡则亲率四千步卒,聚在北城门后,时刻待发。

    云层密集

    ,渐有风起,城外空旷的原野上,半个人影也无。只见一队人打起火把,出城急行。四月的风虽然很暖,但是吹在他们的铠甲上、伴有军器碰撞的声音,无端端给这个温暖的初夏深夜,平添了几分肃杀。

    这两千先锋的主将正是之前说「青徐之地,皆无英雄,方令竖子侥幸成名」的那个都尉,此人名叫赵任,荆州当初也闹过黄巾叛乱,主要集中在南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