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弃子 (第2/3页)
够兜底。为此,在把子公司交给人去做的时候,梁自衍给张银胜打了不少预防针,但饶是梁自衍也没能预料到,张银胜能引发一个这样大的篓子。
子公司的业务内容倾向于针对特定投资群体的商业布局,简单来说就是抢购未来可能的购物中心或者科技产业园。已经建成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当然买不起,但他们可以听一些城市规划放出的风声,瞄准一些周边用地被政府圈住,看上去颇有潜力、不近不远的边缘区域。
公开招拍是土地交易基本的流程。因为那时这种模式还兴起不久,以说是僧多粥少,刚开张的子公司拿着丰富但到底有限的资金屡屡碰壁。这种大笔买卖,买的便宜不如买的好,这个道理就算张银胜只做过小本生意也能明白。
一般人这时可能想着迂回的战略,但张银胜从来有着最多异父异母的“亲兄弟”,这些兄弟们本身也有不少的兄弟。关系网像是盘根错节的藤蔓,混杂着灰色地带的资源,专门用来钻那些没写进教科书的空子。
某一天张银胜得意洋洋地跑回总部,想要给头儿汇报自己“谈下的第一个大项目”,说得好听,实际上就是通过几个关系越过了土地收回和挂拍的流程,直接从一个快要倒闭的乡镇集体企业手里私下签下了转让协议。
只是这当口梁自衍恰巧不在。张银胜一打听,才知道是为了探望刚奖励了自己一个退休机会、打算颐养天年的父亲回了老家,估摸着还得几天才能回来。秘书都感觉到不对,只是被张银胜神气的模样震慑住了一半,犹犹豫豫地多问了几句会不会有问题,被张银胜拍着胸脯就敷衍了过去。
“就算有点缝,找几个人打点也就是几顿饭的事。现在讲究一个人情社会,大家和气才能生财,有机会谁不这么干?”
梁自衍回来之后倒还是有几分挽回的机会,只可惜这时候的他简直是心事重重,行为反常,甚至返工处理完积攒事务后的第一件事是专门来到了江卓的工作室——上次他亲自来到这里还是好几年前第一次带尹慧希来看这位有用的人才。
他开门见山,“我不知道你父母……走了。”
江卓也停下了动作,微微垂首:“没什么事,人各有命吧。都已经过去了。”
这时,那张向来寡淡的脸上适时流露出了恰到好处的哀伤——江卓并不是无法做出合适的表情,只是大多数时候不乐意罢了。而对梁自衍来说,如果不是知道那对不过四五十岁,完全可以说是正当壮年的夫妻是在两个月前双双溺亡,梁自衍真会觉得这种表现还算合理。
意外事故吗?他想。
又是这种事。世上的“巧合”可真是不少。
与此同时,张银胜已经开始紧锣密鼓的操办起了他的“大工程”。单纯的囤积土地是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和人力资源限制下做出的选择,但张银胜现在手头有钱,心里憋着一股气,志向不同,他认为无论未来是卖出还是自用,起码地皮的前期施工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法律法规不同意这件事。
事实上,张银胜的私人转让开始之前,上层机构就已经发布了违法占地的细则,只是一开始审查宽松,大家照“道上规矩”办事,起码在“兄弟”的圈子里没人把这当回事。也许真是时也命也,审查真正开始,东窗事发的时间正好在张银胜操持着动工以后。
在被判合同无效后,比起单纯的投资打水漂,明晃晃摆在那里的动工情况就成了最大的把柄。非法侵占的帽子一扣下来,地方领导的电话立刻打到了法人家里,张银胜才慌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施工队那里又传来了噩耗。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工人在施工现场被建材绊倒,身受重伤。审查迫在眉睫容不得其他差错,张银胜希望私了,结果又被抓了小辫子。
这时候他才明白过来找梁自衍求援。梁自衍也对这个领域不熟悉,但他算得出概率,很快便察觉到不对——张银胜确实走了一步臭棋,但也仅仅是一步,后面步步紧逼的连招才是问题的关键。难道真就这么巧,所有的倒霉事真就在同一时间撞到了张银胜头上?
托上了个好大学的福,梁自衍在这个城市的人脉可以说是一流。他朋友的朋友很快给出了内线意见:张老板拿着一笔不菲的资金招摇过市,这事到底还是挡了别人的路。
别的事也不知道是不方便说还是根本就没有意向提,又或者是单纯的故弄玄虚。只是梁自衍还是捕捉到了要点。张银胜这个人无亲无故光棍一条,平生爱好是和遇见的每一个人混个脸熟,连冤家也不过是挤公交时不想被让座而吵嘴的倔强大妈,算计他究竟能有利于谁?
很快,一个“嫌疑人”浮出了水面。
调查张银胜的进度条实在快到可疑,就好像始作俑者觉得一切证据唾手可得,让人有理由怀疑选出张银胜这个冤大头的人就藏在最初的知情者当中——尤其是那位本该接手地产分销,却对张银胜人脉疏通的小伎俩视若无睹,后来却又带头追责的官员。
有财但不代表有权,所以梁自衍必须另辟蹊径。也是为了顺便实验“那个东西”的可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