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78章 三大革命的威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78章 三大革命的威能 (第2/3页)

    被迫抛售减少损失的旧式地主手中那些没有资本主义农业改造投入基础设施的土地价格很快就大幅下挫了。这种抛售在帝国本土的诸多人多地少的狭乡尤为突出。在帝国,土地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很快就变得充足且廉价了,那些地段较好的城市附近土地即使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的‘青铜海’(铜钱的海洋。意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宋 陶穀 《清异录青铜海》:“ 汴梁有个种菜的老头子 ,一个人卖菜养活三十口人。病危,呼子孙戒曰:‘此土十亩地便是青铜海也。’”)的价格也随着大规模蔬菜水果基地和现代物流的普及而大跌。即使是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价格也因为穿越众实施的是中小城市和乡村城市化而上涨乏力。

    穿越众根本看不上超大都市集中利用公共设施和基础服务的那点效率和好处,反而深恶痛绝都市病,站在扩大订单的角度,穿越众也积极的支持较为铺张浪费的小居民点城市化和卫星城市的建设。那些留下祖训对耕地贪得无厌的官僚地主几乎破产,不论买多少地,什么时候买的,一直都在跌价。

    帝国本土已经连续30年成为人口净流出的移民高地了。

    不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生产资料的供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资料也一样。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建国之后,所有商品除了劳动力之外全部都在不断下跌,食品饮料和纺织品的价格下跌的幅度最大,基本粮价已经跌到建国时的一半,普通的麻布和亚麻布已经跌到沦为包装和纺织袋的程度,已经没有国人还穿着麻布衣服了,前宋时期贵的可以换等重白银的绒制品和精细呢绒都跌成白菜价,棉布和丝织品跌价到取代了麻布成为主流服装材质了。欧洲比黄金还贵重的香辛料跌成了铜板价(真的铜板价,和铜的价格一样),各种当年暴利的精贵稀有货物在技术和人力投入之后产能都扩展了几十上百倍。人口不过才增加了五六倍而已,价格跌一半甚至90%算什么?资本家的心情与利润跟随产能从小规模的古典时代进入全球视野和超大规模的集团化、专业化、集中化、产业化之后变得更好了。利润率增长的幅度更加惊人,以前往返香料群岛和欧洲需要三四年时间。现在只要三四个星期。

    以前一趟可以赚三十倍的利润,不过要层层转手,过关卡交税几十次。生产者到终端消费者需要几十个商人的过手平均一个商人最多也就20%的利润;现在一趟虽然只能赚50%,但是一年可以跑十趟,从种植园到零售只有两三个环节,走量的话一年赚的钱足够把本金翻十倍了。产能规模越大,价格就越低,这是一切商品产销的规律。社会和私人财富的增长速度极为惊人,就像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在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的财富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至于中间那些转手商人的死活就没人关心了。反正他们一样可以做依附于帝国各大商业公司的代理商和下游渠道嘛。

    工业革命的威力就是用极为快速的威力横扫一切旧势力,产业升级的结果就是经济格局的大洗牌,旧式的地主阶级财富占据帝国财富版图的比重下降的比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快十倍。

    商业革命在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