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 到达黄金之国(下) (第3/3页)
豆。比如说,一只兔子值10粒可可豆,一个奴隶约值100粒可可豆。但实际上。玛雅人的可可豆并不是一个可以与货币直接相提并论的东西。它很可能只是一个便于计数的交换单位。尽管如此,但可可豆被玛雅人当作货币却是真的。玛雅人用可可豆作为货币进行买卖活动。但也有人伪造可可豆货币。有的商人巧妙地剥下可可豆的外皮。再塞进搅拌好的土或面粉,然后把假豆掺到好豆里。由于有人造假币,精明的玛雅人在交易时,总是把对方付给的每颗可可豆都用手指捏来捏去,看是否坚硬,就像后来人用牙咬咬银洋,以辨真伪一样。据史料记载,当时在玛雅人的市场上因为伪造货币而被判罪的屡见不鲜。由于玛雅的落后,货币直接从可可豆过渡到了和玄洲大陆一样信用货币,辰基银行和其他银行等当地分行联合发行的可可券就成为了代替可可豆的贸易结算货币,按照1龙元兑换一百元可可券的比例无限制自由兑换,而新组建的玛雅可可贸易公司则是按照200颗可可豆换取一元可可券的比例无限制的从玛雅人手中兑换可可豆。这种比例自然是令人发着的剥削,要知道200个可可豆就能换取一张美洲豹的毛皮,这个比例相当于100张皮草才能换一块钱龙元,一块钱在本土只能换到20斤米。而100张皮草在本土可以换到2万元。
这个比例是按照穿越众的旧时空亩产120公斤的商业化可可种植园产量换算的,2万颗可可豆也不过20公斤巧克力原材料的价值。这个数字相当于本时空5亩可可田年产量,这意味着一旦铺开这个兑换,玛雅大部分现金的购买力就要缩水99%,刚刚进入市场经济门槛的绝大部分玛雅商人和贵族都会破产。不过显然这个是不可能出现的,为了稳定的过渡和缓和矛盾,新任的玛雅国王采取了价格双轨制和高度管控的外汇政策,虽然1比20000的汇率在那摆着,能够用可可豆换到龙元的还是极少数。为了得到更多的来自帝国的粮食和工业品,玛雅人自然要大量的出口换取外汇。矿石和木材就成了大宗商品,种植可可豆的**一下子就被熄灭了,按照这个汇率,种植可可豆出口完全亏本,还不如多种点玉米减少一点进口的开支划算。当帝国商人看到可可的价值和好处之后,可可豆的价钱自然会上升的。毕竟在穿越众的计划中,这种体系只是帮助玛雅过渡到金本位制度的一个短暂的过渡期。
致力于营造内部市场的穿越众从来就没有吧外国市场看的比内需更重要。真正的黄金国还是自己的境内的市场更靠谱。两三年之后,赤洲沿海的诸多港口就发展成玄洲沿海的那种标准的三级国土了,除了木材、渔业资源、各地发展出了适合地区特色的路子,矿产丰富的长剑半岛和周边地区发展起了矿业和金属加工业的众多市镇,陆家群岛等高纬度的沿海港口也发展了皮草养殖和贸易、热带的诸多沿海港口除了继续保持和玛雅的贸易中转港地位之外还发展纺织业和热带蔗糖产业。这些荒芜的沿海平原很快就成了商机遍地的真正黄金国。第十五波赤洲移民就看到了已经被挖空的金山了,巨大的金矿矿山被挖成了一个巨坑,提炼出来的近30吨黄金铸造的金币就静静的躺在辰基银行的储备金库内,每个月的开放日人们都可花钱进去参观这些地下金库的不断增加的黄金。这只是新移民必须走一圈的黄金国路线的起点,后面还有到处贴满高薪招工广告的劳工就业市场和模范住宅社区,随着建设的完善金门港成为了和江户对应的赤洲第一个迎接移民和淘金客的大港,市郊的模范农庄和冶金厂也是黄金国参观路线必经之地。
每当半信半疑的新移民走完一圈黄金国旅游路线之后,他们自然会放下疑虑,充满热情的投入到赤洲建设的大潮中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