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细节执行者才是执行的关键 (第2/3页)
的朝代的朝政被有典型地方特sè的区域官僚集团所把持,细节就不说了,你懂得。山东氏族成为唐代实施科举制之前最牛气的门阀也类似于此。大宋帝国最令人头疼的新旧两党之争也就是因为利益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只是流于表面。改革和保守也是随着升官发财出名等好处的倾向(皇帝的想法)而变化。这种斗争极大的损耗了王朝的元气,历朝历代的皇di du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大难题。
分封制的时代,各管各的,争斗还算小,到了战国就激化了。到汉代又是实施郡国并行制非但缓和不了还总是内战,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军政分离、zhong yāng集权、改革贵族体系、推行察举制、让门阀垄断zhèng fu职位也就被皇帝采纳为唯一的缓和斗争,形成潜规则稳定秩序的权宜之策了。
像什么王安石等人改革给下面的既得利益群体执行成害民之举的小事就不足挂齿了。
没想到门阀的胃口越来越大,土地兼并个没完,把皇帝的墙角都挖倒了几次,这些管理者只会分蛋糕,不会做蛋糕的传统是穿越众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们在建国之时就约法三章,不管地方官的出身,只抓穿越众希望看到的政绩,威逼利诱齐上阵,让这种cāo蛋的传统滚出统治阶级的脑海。
传统的户口财税参数还是重要的考核依据,但是更重要的是李基系数(盗用了基尼的成果)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等更加实际的参数。综合来说,只要治下的人类发展指数提高的速度快于全国gnp的增速,一把手就能升官,如果差不多也能留任或平调,如果慢于这个数字太多可能就要调到落后地区去援建了。
为了建立高效廉洁的管理团队,穿越众直接借用了集团的模式,垂直管理的模式,容许每个国民给专门设立的廉政公署写信举报贪腐和不作为,只对参议院负责的廉政公署所有经费和人员都是du li于zhèng fu财政和官员招考储备体系的。大部分经费来源都是每年由穿越众控制的参议院下属的帝国清廉基金的投资盈利提供,人员来自积极xing最高的政法系大学和各地的青年志愿者。四大du li和制度几乎完全照搬香港的廉政公署。
对贪腐的零容忍才是穿越众下定决心设立这个机构的根本原因,在这种跨越千年的先进制度的监控下,新帝国几乎没有出现大贪腐案的可能。抑制贪腐机制就像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需要强大的识别(监督)、杀灭(惩处)、免疫(立法)共同作用。全部都到位自然就身体健康了。
总的来说,建国后大部分官员在初期的大清洗和几次运动中存活下来就是就旧时代士大夫官僚和吏员中的jing英了,基本都是识时务的穿越众合作伙伴的家属或亲友。而充斥于基层的学院派新青年官员(来自于穿越众建设的众多高等院校通过了新式科举的储备官员)则基本靠的是实打实的政绩升的官,其中还有不少穿越众青眼有加的富家子弟和合作伙伴家的青年俊杰依靠军功和拓殖海外的大功火箭升官,从政十年之内就进入帝国zhong yāng各个部院担任大员长官的奇迹。
从无到有的建设近现代官僚体制可不是开玩笑的,这关系到穿越众终极目标的实现能否成功,也是关系到未来穿越众的墙角会不会被新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