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2章 开源还要节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22章 开源还要节流 (第2/3页)

国家总体工业体系的高度和规模。

    最可怕的不是没钱没人没工厂,而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实力的能力和做出改变的决心。殖民地对于大航海时代的宗主国而言只能提供香料、食品、金银、嗜好品,对于殖民时代的宗主国却可以提供大量的因生产力提高太快导致的失业人口就业岗位和市场;到了工业时代,殖民地能提供的除了无尽的原料和本国稀缺的战略资源之外还能提供抢夺世界市场的兵员和战略纵深。资源将会从富裕转为稀缺的时候就是殖民地这个词汇消失在世界上的时候,殖民地将凭借稀缺的资源这一优势成为诸帝国争夺的核心,因此必然被压榨的十分过分,从而产生反抗的民族意识和du li情绪,最后必然脱离宗主国的控制,成为政治du li的国家。虽然只有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才能笑到最后,但是到了信息时代,资源才是限制一个经济体的核心要素。

    所以一开始穿越众就从源头上根除了殖民地无法融入本土的问题,像美国给予关岛国会席位一样,将海外殖民地视为和本土各省拥有一样权限的享受体制内上升通道和帝国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投资的区域。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密度反而要比本土更大(本来封建化都没有完成的海外诸国的就很低,基础设施基本为零,密度就算一直大到20年后也赶不上已经进入工业社会早期的本土的),这种赶超不仅仅是为了提供本土需要的市场需求和资本输出目的地,还有位帝国提供一个分散风险的体外循环体系,能够极大的缓解资源不均衡的局面。人多地少的狭乡的人口密度都会在20年内转化为达到生态足迹符合全国平均生产力匹配的程度。

    只有那些有竞争优势的城市才能不断发展扩张,那些没有优势的城市是帝国规划部门严禁扩张的。比如像那些新兴的矿业和商业港口城市就可以得到扩建的权限,而单纯的政治核心城市和农业城市是不能扩建超出现有规划区域的。事实上根据穿越众的推算50年内,帝国本土的大部分城市都很难扩建了,随着穿越众大力推进海外移民和中小市镇的专业化分工,原本推动大城市扩张的人口净流入大cháo只能变成溪流甚至净流出。

    以亳州为例,这个州府几乎全部都是药材产业相关的企业,除了居民必须的衣食住行服务业和郊区果蔬基地之外,所有的劳动人口都在制药作坊和药田讨生活,这种不适宜发展商业和重化工业城市群的地区将专注在优势领域持续发展,将药材研发、生产、销售等产业链做成全国的核心基地。亳州的这种规划不可能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前达到100万人口,成为都市级别的居民点。

    而最适合发展各种工业一马平川交通便利的新京和矿产丰富的韶关则获得了新兴工业资本的青睐,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外来人口都在远远不断的出现这些能够带来财富的城市,为这些城市提供扩张的物质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