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3章 植物贸易的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13章 植物贸易的时代 (第2/3页)

产的陶器。

    出口引进的水稻品种和蔗糖、各种高糖度的本地产水果和果干,棉花、皮革、烟草、纸浆、磷矿、锰矿、铁矿、特产动物产品(河马皮鳄鱼皮等等),进口食盐、五金产品、煤油、玻璃制品、印染布匹、陶瓷器、木材、水泥等货物。

    帝国与埃及的贸易额每年都高速增长,而且是埃及处于出口大于进口的出超地位,源源不断的帝国钱币流入埃及,成功的取代了粗劣的埃及钱币,原本即将陷入内战的法蒂玛迎来的不是混乱和饥荒,而是十分给力的超强营养剂加兴奋剂。

    一种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徒热爱的饮料――咖啡被挖掘出来,这种被虔诚的信徒视为通宵达旦做宗教仪式的神器的嗜好品也成为了整个红海沿岸地区最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自从奢侈品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退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名单之后,农产品就进入了大宗商品和跨国贸易的主要名单,作为最强大的工业国,华夏帝国所有进口的商品都是农副产品和原料,出口的都是工业品和钞票钱币。在各地的商队和海上的商船基本都是满载而归轻装出阵,原因很简单,慢慢一船单价最高的香料,也只能换取半船的廉价印花布,为了维持入超的水平,帝国的贸易只能这样进行,而巨大的工业产能有五分之四都是庞大的国内市场消化的。

    在宋代以前,国际贸易最主流的都是质量小而贵重的奢侈品贸易,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都是建立在脆弱的物流网络之上的。比如ri本和中国之间的刀剑折扇等高级工艺品贸易经常被战乱和暴风雨中断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国和印度东南亚的贸易也是以少量的奢侈品贸易为主,象牙、犀角、香药、宝石、金银和丝绸、瓷器、金属制品(包括铜钱)进行交换。

    这种小规模的贸易总体上只能起到满足士大夫阶层对舶来品的好奇攀比需求,对国家经济毫无推动作用,就连和高原草原少数民族政权茶马互市的贸易也无法起到预计的作用只能说聊胜于无。

    为了更加合理的优化跨国贸易结构,穿越众将ri本高丽变成捕鱼和捕鲸的枢纽;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变成了水稻、橡胶和油棕的世界,把巽他群岛变成甘蔗、水果和香料的群岛。印度都是下的棉花、小麦、麻纤维和铁矿石,伽sè尼供应皮革、羊毛和绒制品,地大物博的塞尔柱、埃及和欧洲诸国则提供杂物、金银和劳动力。木材、铜矿和其他矿产来自帝国的诸多海外直辖地和总督领地。

    在这样的格局下,最主要的贸易品是粮食,其次是香料和糖、再次是纺织用的动植物纤维(棉花、亚麻、黄麻、生丝、羊毛绒、皮革)。什么烟草、茶叶、咖啡、可可、奎宁、人参、红花、虫草、纸浆等都是被帝国商人垄断产地或销售渠道的暴利产业链,源源不断的为帝国发展提供着资金和必须的原料。

    这个时代就是短暂而辉煌的植物贸易时代,穿越众借助带来的良种和工业化的种子产业技术,垄断了几乎全球80%的商品粮和100%的经济作物上游产业(种业),同样也借助发达的深加工技术、物流网络、商标注册、广告宣传、批零业等武器垄断了其下游。

    这种垄断进口商品上下游的做法也有利于将触手深入到贸易对象国内去掌握其命脉的渠道。

    在帝国完成全面工业化之前,穿越众不打算开启工业品的大规模出口倾销,因此这种以大量进口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