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佛国的遗产 (第2/3页)
些见风转舵嗅觉敏锐的中产jing英带去了极大的好处。
在接管朱罗国全部国土之后,南印度总督区――这个次大陆帝国殖民地最高机构成立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各地大兴土木兴建佛教寺庙的居民点附近的佛教徒就超过了印度教徒。次大陆的佛教徒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增加了20%。每个寺庙及其地产内都成为了享有和租借地一般的国中之国。
这些寺庙兼具数项职能,主要是传播佛教和为帝国的意识形态扩张出力,还有培养亲华派jing英的宗教小学到大学教育职能,有培养买办和代理人的国际贸易机构商业职能,有传播帝国先进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窗口职能,有维护帝国公民在次大陆诸国权利的外交机构职能(佛骨舍利塔一般都是兴建在阿育王时代的人口较多的农业发达的平原城镇附近,到现在自然还多是人烟繁密的居民点,自然也还是外交官一般都在寺庙附近的交通便利之处兴建大使馆和领事馆),还有在帝国各类企业和机构进入之前代办相应的业务(主要有帝国移民到印度,印度人移民到急需劳工的东南亚和澳洲、银行存贷款业务、救济、医疗、养老福利机构等等)。
梵语只是印度少数高层知识界jing英使用的宗教语言,其古典时代的地位和影响力等同于拉丁语之于**教。广大文盲级别的民众还是在多数使用种类繁多的方言和无文字语言。北印度基本使用印地语,南印度基本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这个语系包括约20种语言。但晚近时期又新发现了分布在山区的一些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确数有待调查。该语系中,最重要的是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坎纳达语又称卡纳里斯语和泰卢固语。)
这些令人脑袋快要炸开的文化差异对于穿越众而言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全部的殖民地均采用双语教学,本地文字语言加汉字和中原汉语,朱罗国属南印度,大部分地区民众使用泰米尔语,所以就是所有佛教寺庙和殖民zhèng fu兴办的学校都只授梵语悉昙文和汉语汉字,当地民办的学校教授必选的汉语和可以选择的泰米尔语、土著方言。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会梵语的进不了上层,不会汉语的当不了官。
就连波罗王国都在巨大的贸易利益面前交出了佛教最后的遗产,那烂陀寺的管理权和地产。
只此一项,帝国就花费300万龙元得到最后一个佛国的jing神宝藏。数以万计的书籍和经典免于毁灭在战火中,其意义不亚于保护亚历山大图书馆。那烂陀寺的藏书基本都是梵文书写的古典珍藏,多数都是贝叶制成的,在唐代玄奘来的时候是最高峰。几百年来的虫蛀腐化和保存不善之后遗留的200万卷残册也是一笔巨大的遗产。要知道鼎盛时期,那烂陀寺藏书900万卷,有教师2000人,吸引来自中国、ri本、高丽等各国的1万多名学生在此求学。这里的教学以佛教传统为中心,传授科学、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和医学等知识。那烂陀寺学者辈出,中国僧人玄奘“西天”取经,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