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令皇帝心痛的损失 (第2/3页)
一切都要多亏了契丹贵族们戮力同心的主动追求汉化之功,尤其要感谢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陛下。免去十年的税款,随便算一下至少就有4000万贯以上。爆炸式发展的速度下,乐观估计最多减免了税金达到一亿贯之巨。这笔钱本来都是应该进入国库和皇帝内帑的,皇帝要是有这笔钱也就不会头疼镇压金国的事了。大大小小的契丹贵族宗室起码可以瓜分到2000万贯。要知道辽国一年的岁入加上宋国的岁币也不过几百万贯和宋国动不动就过亿的岁入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辽国总人口也不过千万出头,生产力只有宋帝国的三分之一,和人口过亿的大宋帝国比拼的仅仅只是军事优势而已。北宋军事上的“阳痿”众所周知,但它在没有硝烟的战争――商战中收放自如,成功地阻击了敌人。
和汉唐惯用的“打不过人家,就通过做老丈人或大舅哥来换取和平”的和亲策略不同,北宋主要用金钱与物资来换取和平。北宋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协定每年贡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sāo扰。打了胜仗还要“请客送礼”,表面上看吃了大亏,实则不然:如果继续打仗,不但百姓得不到安宁,社会经济无法发展,而且每年的军费开支就是“岁币”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时,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协议:双方在边境设立5个榷场(即集市),开展有限制的zi you贸易。辽国地处北方,物产丰富,畜牧业发达。辽国的原材料与羊、马、骆驼等不断输入北宋,北宋的铁器、瓷器、丝绸、茶叶、稻米等则不断输入辽国。在经贸往来中,原材料pk手工业品,胜负已没有悬念:辽国不仅赔光了所收的“岁币”,年年还得倒贴。后来,辽国陷入两难的境地:继续向北宋出口小批量的马匹,北宋会用这些马匹装备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高机动xing的马匹是步兵的噩梦,辽国能够得到“岁币”,靠的不就是这些“尖端武器”?可是,不向北宋出口马匹,又实在没有东西可卖。辽国的gdp生生被这场贸易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