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从海参崴到仰光的易帜(下) (第2/3页)
家豪门都只能打落牙往肚里咽,流着血泪看着别人(多数是辰基集团的合作伙伴和受到奖励的高级员工)搬进自己家……
一个月后,皇家银行破产终结了,穿越众一统计,仅仅辰基集团公司账户的浮赢就有3.6亿辰基钱,如果算上未来那些在拍卖会上和动荡的七月间交易所中以超级低价买回来的金融资产价格回归到六月的均价的水平产生的账面盈利,起码还要增加7亿辰基钱。如何处置皇宫和皇室财产就成为了朝野注目的热点。
谁能想到富有四海的皇帝会破产?穿越众就想到了,元祐七年,一份经过jing密计算得出的皇室财产清单就落入穿越众的手中,太皇太后和一大群**妃嫔一年就要消耗500万贯内帑,皇帝和大量叔伯堂兄弟等赵氏宗亲要消耗1000万贯的内帑,皇帝的产业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都是收取租税的田产,不像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还有织造局之类的特供皇家产业,岁入不过1200万贯。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赤字,几乎全部依靠国库结余来填补,这部分收入美其名曰封庄钱,存入内帑的名义是支持军费赤字以备突然增加的边防开支,相当于军费基金。实际上都花在了皇家的奢侈消费项目上。账目上结余甚多,几乎有七八百万贯的现金硬币和价值数百万的布帛皮货、珠宝珍玩、香药角牙(ru香、没药、犀牛角和象牙)但是打开库房一看,实际上全部都是空空如也能滑倒老鼠的干净仓库地板和空气。这些亏空和假账都是历代皇帝大肆滥赏预支未来皇庄收益从国库借钱积累下来的烂帐。算到最后,哲宗皇帝办完高太皇太后的葬礼,皇家还倒欠国库200万贯。负债累累的年轻皇帝接连受到重大打击,一病不起后被穿越众逼债逼到死路上,要是一周内还不清最后400万贯欠款,就要像末代皇帝溥仪一样从贴满封条的皇宫里灰溜溜的被赶出来了。
皇帝被逼债是欧洲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却很少见,中国是一个内帑和国库分开运行的国家,自从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之后,皇帝的收入和诸侯的贡赋关系就不大了,夏商周等时代,天子的收入主要依靠直辖地的租税和诸侯的年贡等收入,自西周迁都洛邑,肥沃的关中平原尽数落入西戎和秦国之手,收入大减ri渐衰微。秦汉时代,中国的皇帝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