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那烂陀寺的复兴(下) (第2/3页)
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腻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传此之耳。”后来又叫阿傩、迦叶两位尊者传有字真经,然两位尊者仍就讨要人事。唐僧师徒奈无所何,只得将唐王所赠的紫金钵盂舍出,换取了有字真经。
很多人读了之后认为这佛爷也很现实,要叫后代和尚有钱使,便向人讨要钱财,诵经一遍就要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忒贵了些,可见和尚也是贪婪之辈,一边宣传“万法皆空、四大皆空”的思想,一边还要钱财使用,巴望着天下的富翁穷人们都把万贯家产贡献了寺庙。
事实不是这样,从现实了说起,且不说唐朝时代的印度社会没有复印机,连纸张都很贵。造纸术虽然是咱中国人发明的,但真正要实现复印的技术,还在几千年以后。唐僧师徒,只是承诺取经,虽说是皇亲国戚,却也不能给佛祖带来些高官厚禄,大嘴一张就要人家白手送经,于佛祖于世人都略显乖巧了些,人家长篇大论,光是手写都要许多年,何况还要到处传布?好比一个市井无赖,看见一个烧饼摊子,上前吆喝:“嗨,那烧饼老头,给我一个吃。”凭什么呀?就是好心舍给了,那无赖能看得上别人给的么?还不轻看了?故而,佛祖讨要人事,不是为了钱财,四大皆空,钱财乃身外之物,佛祖要的是尊严:我有,你来要我也给,但你得吃苦,还得给钱。你自己心中明白,苦楚吃了一大堆,但你的国民不明白,让他们衡量的只有钱,只有他们花了钱才能明白,道理不是轻易能讲的,经文也不是随便就取回去的。你们出了钱就会尊重我的知识,你们出了钱才能时刻铭记我的经文大义。更何况,纸贵,油墨也贵,佛祖印刷一次不容易,付点油墨纸张钱,也说得过去吧。《西游记》假托人事,也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尊重知识,知识换钱!
从法相中说起:佛教宣传“万法皆空、四大皆空”的思想道理,是一种哲学思想,但这种思想却不是说什么都不能要,什么都不需要。钱财本是身外之物,可钱财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物品。身体本是皮相,却也是保卫思想的重要储存单位。法相之中,sè即是空,空即是sè,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