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九章 仁政就是理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九章 仁政就是理由 (第2/3页)

是不听话的、暗地里给辰基集团下绊子的、拒绝投靠辰基集团且形成影响力的,都被剥夺了包税权。因为没人可以在包税权拍卖会上抢过财大气粗的辰基集团,很多地方的包税权的包税期限有一年、三年改为五年、十年,而且税收要一次xing付清,全部都要用zhèng fu衙门认可的现金和信用票据。手中余钱不多的大地主们,很多都在这个辰基集团人为创造的门槛前被摔下马来。财力雄厚的特大地主和世家豪门也吃不消自己家乡十年税款一次xing缴清的压力,纷纷咬牙切齿的到辰基银行办理土地抵押贷款和紧急低价买地筹款竞标。

    拥有海量存款和自有资金的辰基集团自然不会需要在乎几个大户的紧急提款和小小的挤兑伎俩。随便开出几张商业票据就能抵上豪强大户搜刮地窖和箱底凑起来的现金。这个时候信用体系就体现出威力了,zhèng fu认可的信用票据就等同于现金。

    通过全国各地的争夺,辰基集团将全国各地的农业税收顺利的提高了20%以上,初步完成了刘欣的增加大宋帝国财政的计划。简而言之,辰基集团和相公们里应外合的设置门槛哄抬包税权价格,将所有损失转移给地方豪门,同时还教训了不听话的豪强,在民众眼中建立了无比坚挺的辰基集团财大气粗、势力雄厚、富可比王侯的形象。

    太皇太后听到税收增加,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的好消息之后,高兴的连连赏赐众多出力的大臣,就连幕后没怎么露面的刘欣都混到一个通议大夫的虚衔。至于增加包税的成本,辰基集团和合作伙伴们的办法多得是,那些勉强续签包税权的豪强就没有那么好命了。

    辰基集团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增加包税权区域的农民收入来化解税收成本。比如转为种植经济作物和高产良种,稳定的价格统一收购农副产品深加工赚取利润填平亏损的包税价和实收税款的差价。那些没有辰基支持甚至是反对的豪强不得不忍受巨大的亏损和声望上的打击。此消彼长之下,自然是辰基集团大获全胜。

    至于千古未有的仁政,远超三代之治的德政,被辰基报业和所有宣传机器包装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废除劳役政策提议第一人的帽子也被戴在辰基集团大力培养的官场老人元祐三年状元李常宁头上。要不是李基特意送了特效药给他,救了他一命,这个大器晚成的老状元差点在中状元的当年病死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的任上。为了培养这个十分看好的储备高官苗子,李基不断的送政绩给他。现在已经是户部员外郎的他足以承担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了。53岁的老资格也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