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传媒帝国(上) (第2/3页)
类的原始记者来充实人力资本,为未来的扭亏为盈准备基础。
很多还在是处于童生阶段的贫寒子弟本来没有希望考取功名,仅仅识得文字,不算文盲。但是出现的这个新兴的产业可以容纳他们就业,极大地刺激了无数下层知识分子。
以前,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只能通过教书、代写书信、充当商业掮客、记账、卖字画、至多当个师爷什么的,就业面狭窄的无法想象。这个新兴的产业给与这些自命不凡的脑力劳动者提供了一个新选择。当然也是最好的选择。
收入又高,只和笔杆子打交道,工作稳定,又很体面,做得好还可以得到股份和升职。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是报纸内容有可能上达天听,自然这种和可以上书密奏的高级官员抢饭碗拼人品的渠道才是有远见的不第秀才们疯狂的主要原因。
各个州府招聘编辑、记者、排版策划、广告设计、美工、印刷工、卖报批发网点代理等职务都出现了数百人争抢一个职务的空前局面。为了得到某个职务甚至有人不惜重金贿赂主持招聘的辰基员工。
更好的借口就是古代曾经出现过的采风使,不少老学究认为报纸虽言铜臭,但毕竟起到了集中民意,引导舆论的良好作用。广泛采集资料和新闻的好处逐渐被人们发现。商人可以打广告找商机、书生可以发表文章诗词扬名、道德大儒可以开设连载讲坛、很多中介机构都在报纸上挂号以求增加客户。大宋帝国出现了不少靠报纸吃饭的人,辰基集团各地的情报工作和网点经营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在一开始实施低价战略几乎就堵死了一切想山寨的企图。没有可以和辰基集团比拼财力,就算是用厕纸印刷的最劣等花边小报也不可能只卖1文钱。
没有辰基集团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土法生产的草纸和水墨印刷出来的不可能和辰基下属的各个报纸打价格战。印多少绝对是亏多少,这种技术垄断给辰基集团带来的优势也不是第一次了。所有印书的作坊在铅活字印刷和现代廉价木浆造纸技术的面前都是渣渣,在价格战上没有任何优势,只有扑街一条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