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迁都争议始末(网文摘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北宋迁都争议始末(网文摘录) (第3/3页)

,在赵匡胤主持下,开始了关于迁都的大讨论。

    石敬瑭是个小丑,他出演的角sè却改变了戏剧的冲突。幽州这个首选之地,无奈在现实中如同镜花水月。

    北方利于稳定,南方利于发展,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毫无疑问。而在当时转向南方便意味放弃正统,所以南方不在讨论范围。

    唐朝还不是太久远的往事,西安和洛阳的魅力,牵动了赵匡胤的神经。

    向西,去找回到汉唐的荣耀。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洛阳祭祖,迟迟不归。

    河北为阳。洛阳处洛河以北,北经邙山、黄河,连接幽州;南经伊阙,直达江汉;西有崤山、潼关,连接关中;东邻汴梁,连接江淮。中国史上,九朝建都于此。

    洛阳是赵匡胤的出生地,更增添一份特殊的感情。

    久经战火,当时的洛阳城市凋敝、营垒破败、物资匮乏,除了有险可守,一切都不太完美。

    赵匡胤却以罕见的执著,认定了洛阳。甚至将皇陵修筑于巩义,远离汴梁,与洛阳咫尺之遥。

    西迁计划遇到重重阻力。

    李怀忠是赵匡胤的心腹爱将,向赵匡胤进言:“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续资治通鉴》)

    李怀忠未必有此等见识。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假托其口,这一席话阐述的正是现实,现实的技术难题。

    据说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有一次更高层次的对话。(《续资治通鉴》)

    赵匡胤:“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西迁者,非它,yu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赵光义:“安天下在德而不在险,秦据关中,苛政虐民,不二世而亡。”

    赵匡胤:“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标准的清谈,仿佛两个太学生的辩论。是不是如一些说法,兄弟二人有幕后的推手,天知地知。

    迁都计划流产。北宋名义上设置了四个京城,赵匡胤聊以自慰。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阳),běi jing大名府(今属河北),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东京则是唯一的国都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