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迁都争议始末(网文摘录) (第2/3页)
河和惠民河可通漕运。
河流是自然的赐予。古代物资调运,以水运最为经济便捷。南方丰富的物产早已不可或缺。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意义不亚于秦始皇的修建万里长城。
汴河连接黄、淮,隋唐以来一直是水运要道。开封扼汴河咽喉,西经黄河、渭河连接洛阳、长安;东南经淮河、运河直通长江,联系南方各地。
“汴水横亘中原,首承黄河,漕引江南、荆湖,其利远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河渠志》)
除了北方无险可守,一切完美。
南宋章如愚《三都论》,对长安、洛阳、开封的地理有冷静的总结:
“长安之制以陕西为畿辅,而屏蔽实在河东;大梁之制以河南为畿辅,而屏蔽实在河北。故由古以来,洛京之祸常起于并汾,汴都之变常起于燕赵”。
明末清初,中国自己的地缘政治家顾祖禹在他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中作如下结论:“都汴而肩背之虑实在河北。”
他们阐述的是现象,从诸多内讧结果看见的现象。河北为什么克制河南?堪舆学的解释过于玄奥。从正常思路分析,河北开发已久,与河南相较,不落下风。同样道理,河北建都,也难抵挡河南的冲击。
开封周围缺少天然屏障,地形决定了它只能成为一座美丽的和平之都。
北方势力长期威胁黄河文明,西北在与汉唐的对抗中落败,大的民族纷纷向别处寻找出路,小民族无论成败,难逃被融合的命运。
契丹和女真的中心都在东北,或游牧或渔猎,人民骁勇。契丹乘五代之乱,前锋南进,将幽云纳入囊中,成为与北宋叫板的资本。
失去幽州一线的防御,北部边防只能以河北为纵深。河北地势平坦、地域广大、难于防守,骑兵可以来去如风。
北宋曾经在汴梁附近广植树木,阻挡北方铁骑。又在东起泥沽(天津东南)海口,西至保州(河北保定),筑堤蓄水,构建“塘泺防线”。这些举措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经营河北的成本巨大,赵匡胤认为无险可守抵消了汴梁的所有其他优势。
赵匡胤是正确的。对于北方要时刻jing醒,而国家亦有惰xing,不可能长时间对一件事情保持专注,热情会减退,jing神会疲惫,注意力会分散。千金之子,不坐垂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