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迁都争议始末(网文摘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北宋迁都争议始末(网文摘录) (第1/3页)

    古人没有机会拿起放大镜、转动地球仪研究所谓“地缘政治”。(本站小说文学网.yunlaige)

    地理在冲突中的作用从来没有被忽视,但是从来受到视野的限制。可以责备前人缺乏远见,不能以为他们愚蠢,因为高明的实践者不会脱离他的时代和环境,眼前的、现实的威胁才是最需要认真对待的。“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也算是正常心态,只要不大声喊出来,没有人指责你。

    自然、政治、经济是构成地理的要素,心理、传统乃至偏见影响着对地理的认识。

    过程合理而结果荒谬,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悲观者解释为宿命。宿命其实就是“已知”砌成的一口井,你只能老老实实坐在里面看天。不乏善于空想的先知,从方寸天空感知到了宇宙,但是最好作为秘密藏在心里,说出来就是异端。

    比如海洋,中国史上,海洋的作用曾经只是出产盐和海鲜。宋朝开放和逐利的心态使海洋和贸易发生关系。海洋受到的轻视仍然显而易见,它的魅力甚至不能触发文人写作的情绪。

    明朝三保太监的神秘行程,至今争论未休。紧接着时断时续的海禁,朱棣子孙害怕的恐怕不仅仅是东边岛国的海盗,加上明朝清高,不重利,理所当然拒绝了海洋。直接后果是扼杀了人民的冒险jing神,腰斩了航海技术的存续。

    东边的大海和西部的高原一样安全,是天赐保护中华沃土的屏障,除了台风和海盗,海洋不会带来其他威胁,这是毋庸置疑的常识。

    1840年,英国舰队的巨炮宣示,常识也与时俱变。

    中原是核心地域,南方充满变数,威胁来自北偏东北。这就是宋朝初期的地缘政治。

    从祖国地图上可以看见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中心曾经长期徘徊在现代陆地疆域的中心。很像巧合。

    过度开发致使得地力拔尽、风沙紧逼,连年烽火摧毁秦砖汉瓦的同时也摧毁了人们的信心,五代开始重心向东迁移。建炎南渡是一次被动的战略转移,而朱元璋几乎成功地把南京营造成新的中心。历史差一点弄巧成拙。感谢朱棣的燕王经历,迁都běi jing是他的最大功绩,从此南北不能分割。后来中华虽饱经磨难,基本疆域因此得以保存。

    汴梁(开封)受到青睐不是偶然。汴梁居于中原腹地,四周河道纵横,沃野千里,汴河、黄河、广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