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出征沈阳 (第2/3页)
是耳目不通,信息不灵,被人欺骗自然是再所难免。他哥哥派往各地的监军太监、镇守太监也一律被他勒令返回,而这些太监所遗留的空缺则全部由文官充任。如此举动自然是搏得朝野上下一致赞扬,赞他有“尧舜之风”,磕头之余大喊大明中兴有望了。
如今,这被臣子们赞为大明中兴之君的年轻人竟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信任他那帮堪为国之蛀虫的大臣们了吗,他也要学着他爷爷和哥哥开始重用自己的家奴来替他执行臣子们根本不会做的事了吗?
也是,明国那帮文官真是一帮废物,指着这帮人能够打败洪太简直是痴人说梦。明国的皇帝早就应该重用他信得过的人了,当年他哥哥不就是每战必派监军太监吗,自己随洪太攻打宁锦时可就亲眼看到城头上有面目无须的太监挥着宝剑奋勇死战的。反观那些个文官,无一例外都躲在后面念佛保佑,何来勇气敢在城头亲临箭矢炮火的。
明国的皇帝定然是知道文官们的无能这才改派太监监军的,嗯,是这样,断然不错,明国天子脑袋没有坏,他还是知道谁是能听话的人,谁不是能听话的人,谁是只为自己考虑的人,谁是为他这天子考虑的人。这不,明军一改以前的颓势,横扫辽南连战连捷不正是反证了那帮文官无能,他这天子英明嘛。
任用自己的亲信领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命令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便是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上至甲喇额真,下至壮达护旗都是由他亲信的奴才充任,现在明国天子派他的奴才太监监军出征,莽古尔泰想不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想不到有什么不可以的地方。
大勇原先担心莽古尔泰不信,还准备多费两句口舌,编造一下大明皇帝对关外战事极度不满意这才亲自指挥此战等理由出来,虽说勉强,但听上去也像那么回事,但他很快就发现犯不着多此一举,因为莽古尔泰信了。但随后莽古尔泰的要求却让大勇再次头疼起来,他竟然要求见赵全。
这个要求....大勇无法答应,因为这位代表皇帝的钦差正被他软禁在双岛呢。
东扯西扯一通后,大勇说赵公公奉天子监军,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此刻正坐镇后方统筹大军无法赶来辽阳,而明军现在当务之急是拿下沈阳,所以这个节骨眼上实在是无法满足莽古尔泰的要求,但仍是答应送图鲁什往后方拜见赵全,并由赵公公加盖监军太监之印以示大明对《鞍山条约》重视。至于赵全赵公公会不会配合,就不是大勇需要考虑的了。
这一番说辞光明正大,情有可原,莽古尔泰就是有不满也只能接受,虽说亲自去见赵公公能加大他归明的影响,更可以通过这位皇帝身边的近侍和皇帝直接说上话,若是能够通过重礼贿得这位赵公公完全站在他的角度说话,那就更好不过。但施大勇说得也不错,眼下明军最重要的大事是拿下沈阳,因此他也不能cāo之过急,一座辽阳城外再加一座沈阳城,也是加大了他莽古尔泰投明的砝码。再说留给明军的时间已经不多,但留给他莽古尔泰的时间又何尝多了。要是不趁着还没下雪,洪太又在归途这个空档拿下沈阳,以后怕是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当下,莽古尔泰郑重其事的将已盖印的《鞍山条约》收好,然后转交给图鲁什,命他立即准备重礼前去拜见监军太监赵全。大勇也将条约收好,然后便直接告诉莽古尔泰,他准备明ri就挥师北上沈阳,在这之前,还请莽古尔泰能够提供明军北上所需的钱粮辎重。
这个要求在莽古尔泰意料之中,也是他应尽的义务,自然是无条件答应。辽阳城是南北交通要地,这些年商税收入极其可观,今年运送沈阳的钱粮又还没有全部起运,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