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六章 督抚不和 你站哪边(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六章 督抚不和 你站哪边(上) (第2/3页)

调走丘禾嘉,所谓经抚不和又是怎么回事。

    ……….

    其实孙承宗所说,就是困扰明末辽事的头桩大事――督抚不和(经抚不和)。

    “督”是指“蓟辽督师”,“抚”是指“辽东巡抚”,“经”则是指“蓟辽经略”。

    在辽东战场方面,蓟辽督师和蓟辽经略这两个职位的权责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蓟辽督师的荣誉更高些。

    第一个获得蓟辽督师一职的就是孙承宗,“督师”一名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孙承宗曾为帝师。但是自孙承宗之后,担任蓟辽督师的就不必非要做过皇帝的师父了,这个名称被引申为一种荣誉和皇帝的器重。

    孙承宗之后,被任命为蓟辽督师的还有王之臣和袁崇焕。此外,如熊廷弼、王在晋、高第这几位,担任的都是蓟辽经略。

    蓟辽经略和蓟辽督师名义上都是辖蓟、辽、登、津(实际上蓟镇是属于蓟辽总督管辖),都挂兵部尚书虚职,而且基本都授予了尚方宝剑(仅除王在晋),主要负责的都是对后金作战,因此权责上并无本质区别。

    督抚不和,指的就是蓟辽督师(或蓟辽经略)和辽东巡抚意见不统一。

    蓟辽督师(或蓟辽经略)对辽东巡抚是有直接管辖权的。但是在实际中,由于辽东巡抚是辽东镇的直接负责人,蓟辽督师(或蓟辽经略)的很多命令是需要辽东巡抚来具体布置实施,而且辽东巡抚作为方面大员同样具有直接疏奏朝廷的权力。

    因此,辽东巡抚或者可以在执行之前先对蓟辽督师(或蓟辽经略)的命令提出质疑,或者直接获得朝廷的支持来反对蓟辽督师(或蓟辽经略)的命令,由此,导致辽东巡抚具有一定的和蓟辽督师(或蓟辽经略)相抗衡的本钱。

    辽东防务就象一个媳妇,却有了蓟辽督师(或蓟辽经略)和辽东巡抚两个婆婆,自然问题多多。事实上,从熊廷弼开始,历任督抚谁都逃不出这个怪圈。

    第一个闹出经抚不和的是熊廷弼。天启元年辽沈大败,熊廷弼走马上任蓟辽经略,结果碰上广宁巡抚(后改为辽东巡抚)的王化贞。

    王化贞这个广宁巡抚和之后的辽东巡抚实际上是一样的职权。王化贞此人其实也算得上一位有胆略的人才。明朝在辽沈大败后人心慌乱,王化贞时任宁前道,挺身而出,召集散亡,激励士民,联络西部蒙古,并请诏谕朝鲜,褒以忠义,勉之同仇。

    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王化贞被朝廷赏识,任为广宁巡抚,使其主理明金第一线防务。此外,王化贞还是当时首辅叶向高的学生,再加上确实有功,因此就有了和顶头上司蓟辽经略熊廷弼相抗衡的本钱。

    熊廷弼是主守的,计划用三道防线近三十万大军来挡住后金的攻势;王化贞却主攻,提出仅凭六万军队就能光复辽东。

    第一次经抚不和的结果是巡抚王化贞占了上风,广宁前线基本上都被王化贞一手控制。很快,后金的兵锋就让明朝人尝到了这种自相顷轧的苦果。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发起广宁大战,措手不及的王化贞大败,关外的十二万明军土崩瓦解,而熊廷弼原本设计的山海关和津登两道防线却根本没有对前线有任何支援。

    原因其一是王化贞败的太快,其二是经抚不和导致关外关内的各自为政。面对王化贞的溃退,执着于经抚不和的熊廷弼犯下了生平唯一的错误――也是使其致死的大错。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