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远方的客人 (第2/3页)
此次访华,给华莱士留下了糟糕的印象,他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说:“我们对蒋的支持恐怕是一项短期投资,他实在没有治理战后中国的智慧和政治力量,战后中国的领袖大概将会通过政治变革或革命的方式产生出来。”同年11月,罗斯福称:“重庆政府尚在17世纪,要出面担当20世纪的任务,必定力不能继。”
5天后,华莱士启程返回美国,虽然他此行没有促使蒋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党之间的关系,但他在谈判桌旁与蒋苦斗三天,终于以美国驻重庆的b-29远程轰炸机队需要根据地情报为借口,迫使蒋答应美方向延安派遣观察组的要求。
6月28日,毛主席收到延安驻重庆代表林伯渠、董必武来电:美国军事人员赴延安一事已确定。毛主席看完电报后很兴奋,当即回电表示热烈欢迎。之后,一众领导人齐聚主席的窑洞,商量接待美军观察组一事。第二天,毛主席主持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就美军观察组来延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会议决定:对美国观察团表明,我党需要合作抗战,胜利后需要和平建国;在交涉中以老实为原则。
为确保美军飞机安全降落。毛主席还请来懂航空知识的同志商讨降落的安全问题,并派部队对现有机场进行了修整和加宽。随后又亲自草拟电报,详细说明的机场的情况(包括跑道长、宽、走向),降落方向,雨季飞机不能超重以及各种标志等,给林伯渠董必武。
另一方面,美国中缅印战区怀念部也开始了各种准备工作。经过挑选,最后确定了一份18人的名单,他们中多数都有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有步兵、航空兵、信号兵和军医等。分属美陆海空及情报局各系统。
观察组被赋予的使命是:我军获取的日军作战情报,了解我军的作战情况和物资装备供应情况。考察华北地区的气象、经济等情况。协助延安和几个主要的敌后根据地建气象站,为陈纳德的美军航空队提供了可靠的气象情报。协调八路军和新四军对迫降在敌占区的美军飞行员进行积极救援。评估我党对抗战所能作出的贡献,探索与我党进行军事合作的可能性等。
7月20日,被美方戏称为“迪克西使团”的美军观察组第一批成员九个人,启程飞赴延安,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包瑞德上校是这支观察组的第一任组长。22日中午时分,飞机抵达延安上空。虽然机场经过了修整,但依然还是十分简陋,又没有导航设备,虽有人在地面上挥动旗子以示信号,并指明了飞机要着陆的地方,但观察组成员乘坐的飞机着陆时还是出现了问题,不过好在有惊无险,没有人员伤亡。
朱总司令、周副主席、叶参谋长、贺老总等人代表毛主席到机场迎接观察组的到来,随后用卡车把众人接到延安南关的窑洞招待所。随后,朱总司令请众人吃了一顿慧的午餐,饭前,总司令作了一个谦和的演讲以欢迎他们的到来。午饭后,周副主席与包瑞德、谢伟思作了次简单的交谈,主要是了解美军观察组的工作安排情况,并转达了毛主席对美军观察组成员的慰问。包瑞德把他们将要进行的有关工作向周恩来作了简要介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