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558 省长冒汗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558 省长冒汗了 (第2/3页)

支付力度,由于体制改革跟不上,存在的问题是“触目惊心”的。

    第一个问题是转移支付“雁过拔毛”,路损严重。1997年中央对三农转移支付超过1500亿元,1999年超过2000亿元,按照7亿农村人口计算,人均280多,而罗观当县长时的旧野县,人均只有150多元。199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类扶贫资金350亿多元,1999年超过429亿元,按照国家公布的2600万贫困人口,人均1500多元,而旧野县人均只有800元。中央对三农的转移支付的过程中“路损”巨大,仅从旧野县来看,其“路损”更是高于全国水平。

    第二个问题是转移支付“权力寻租”。中央级财政转移支付环节上,大量存在着挤占、挪用、截留、沉淀现象,其共同的特点是让国家受损害而使部门获利。财政部门只管拨款、不问资金使用去向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分配环节上,存在着重复设置项目,多头审批,层层截留等严重问题。罗观说,他在南方周末报上看到一个报道,财政部提交全国人大代表讨论的2003年中央转移支付的巨额资金中,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专项支付没有说明具体去向。由此导致一大批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甚至直接向项目单位提取一定的所谓“管理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过层层“把关”之后,几乎每一笔专款在每一次“把关”中都会出现10%~20%的损耗。

    第三个问题是转移支付“嫌贫爱富”。转移支付不仅没有缩小公共服务能力差距,相反扩大了。经济发达地区财务情况好,经济落后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弱。按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合计计算,东部获得的财政补助大于中部,中部获得的财政补助大于西部。今年,河洛省获得的财政补助只有140亿元,还不到粤东省的一半。

    第四个问题是转移支付资金成了基层的“唐僧肉”,人人都想啃,就是老百姓没得啃。到达县乡的专项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平衡县乡财政预算。到达农村的项目资金,大多都是干部主持对“资本家”招标,实际30元的项目,招标价格高达百元以上。

    罗观提到了旧野县,在他去县里当县长之前,旧野县近10年间,一共争取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1.6亿元,这里面包括财政贴息扶贫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这其中有60%以上用于平衡县级财政预算。此外,专项资金下拨到项目后,县乡都要专门成立机构来主持资金、项目运作,还要有专门人员,配套办公地点、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所剩无几的资金再来一个“官商合谋式”的招标,结果是专项资金到该用的时候已经是“钱到地头干”了,巨额的支农资金主要用在了养农业行政机构和不干活的农业行政人员上。

    “小罗,你说的,是真的,有没有依据?”李明昌此时严肃起来。

    “李省长,我当过旧野县长,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