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187章 超极限下压交接!莫斯科的轮盘开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187章 超极限下压交接!莫斯科的轮盘开启 (第2/3页)

往前冲。

    他也开始大幅度提速。

    前脚快速落地,落地瞬间踝关节轻轻缓冲,却没让上半身有丝毫倾斜,左臂依旧保持着后伸的接棒姿态。

    上臂40度、小臂95度的角度纹丝不动,腕关节15毫米的下沉深度也没变化。

    V型凹槽的入口因为掌心肌肉的收缩,悄悄缩到了1厘米宽。

    苏神此时的右胳膊已经伸得更开,上臂与躯干的夹角达到125度,小臂完全水平,肘关节微屈,棒尖离赵昊焕的V型凹槽只剩2.8米。

    他手腕轻轻往下压了一点,让棒体前端微微倾斜2度,通过余光确认棒尖与凹槽中轴线完全重合后,手指又松了松,握力降到22N——

    这是为后续“超极限下压”留的力,握得太死,嗯。反而没法快速推送棒体。

    赵昊焕的预跑速度越来越快,他能感觉到核心肌群在发力,腰腹硬得像块铁板,连呼吸都变成了短促的“快吸快呼”,却没让左臂有任何晃动。

    也不敢有。

    这种极限的动作,他们虽然也一直有练,但是在实战里面做还是头一回。

    而且这个失误的概率很高,在训练里面成功率都是这样,更不要说在实战。

    必须全神贯注才行。

    一点训练的步骤都不能有差错。

    砰砰砰砰砰。

    苏神进一步接近。

    赵昊焕V型凹槽里的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更紧了。

    凹槽内壁的张力在慢慢提升。

    就像一张拉满的网。

    等着棒体“钻”进来。

    苏神的右胳膊此时已经完全锁定姿态,上臂125度的夹角通过三角肌后束的发力维持着,小臂水平,棒体平行于地面,棒尖离凹槽越来越近。

    他能感觉到手指与棒体的接触越来越轻,却能精准控制棒体的方向。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关键,送棒臂的刚性与手指的柔性结合,既保证轨迹稳定,又能快速传递棒体。

    预跑区2米处,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赵昊焕的预跑速度已经跟开始匹配苏神的节奏。

    他的前脚再次落地,步幅虽在变化,却没让接棒臂的位置有任何偏移,V型凹槽离棒尖只剩1米。

    掌心肌肉的张力提升到27N,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贴在凹槽内壁,能清晰感觉到空气流过凹槽的细微触感,却不敢有丝毫动手指的念头——

    “超极限下压式”的接棒,讲究“被动触发”,要等棒体主动嵌入,再发力包裹。

    苏神此时的上半身稍微往前倾了一点,右肩微微下沉,让送棒臂的角度更稳。他的右手腕继续往下压,棒体前端的倾斜角度增加到4度,棒尖离凹槽只剩50厘米。

    手指的握力降到20N,食指和中指轻轻贴在棒体上,像是在“引导”棒体往凹槽方向走,而不是“推”……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与传统动作的区别,更注重“顺势嵌入”,而非强行推送。

    赵昊焕能感觉到心跳在加速。

    他却不能多想。

    只能尽可能精准控制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他的左臂肩关节微微下沉,让接棒臂的位置更低一点,确保棒体下压时能顺利进入凹槽。

    V型凹槽的入口处,拇指和食指、中指形成的“漏斗”越来越明显。

    凹槽中段的宽度依旧保持1.2厘米,就等着棒体进来后“卡住”。

    交接区0-5米。

    这是第一个正式交接区。

    虽然是第一个正式交接区,但是一般也没有谁会在这里进行交接,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大家的接力技术都突飞猛进。

    更不会像以前一样随意。

    所以这里虽然是第一个正式交接区,但是不会有队伍在这里进行交接。

    当赵昊焕的脚踏入交接区0米标记线时,他突然停止了左臂的水平后移,将V型凹槽固定在距躯干32厘米的位置。肩关节微微下沉1.5厘米,肘关节完全锁定,腕关节也不再移动,形成“肩-肘-腕”三点固定的刚性结构。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轨迹校准阶段,只要这个结构不动,凹槽就不会因为跑动颠簸而偏移。

    不然在这么高的速度下,很容易发生交接紊乱。

    而且没有再来第二次的机会。

    苏神此时也踏入了交接区。

    他的右胳膊上臂与躯干125度的夹角完全锁定,小臂水平,棒体前端的倾斜角度最终调整到7度。

    这比传统下压式多了2度,是“超极限”的关键改良,能让棒体更快地嵌入凹槽。

    他通过余光最后确认一次棒尖与凹槽的对准情况,然后手指轻轻放松,握力降到18N。

    让棒体前端自然探出。

    减少后续下压时的阻力。

    这里还看不出什么来。

    余位力他们,也都还是刚刚的表情。

    没觉得的场面有什么反转的可能。

    因为正常情况下,希望已经很渺茫了。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练团队,本就不该去奢望一些奇迹性质的事情。

    如果你去奢望奇迹。

    那原本就是你不合格。

    赵昊焕的掌心肌肉此时已经绷紧到极致,张力达到28N,V型凹槽的入口缩到0.8厘米宽,食指和中指的指腹紧紧贴在凹槽内壁,拇指微微下压,像是在“守护”凹槽入口。

    他能感觉到身体在快速前进,却能让接棒臂的位置纹丝不动,连凹槽的方向都没偏过0.1厘米。

    这是千百次训练练出的肌肉记忆,哪怕周围再吵,也要精准控制姿态。

    苏神的右手腕此时开始缓慢转动,准备启动“超极限下压”。

    他的手指虽然松,却能精准控制棒体的方向,棒尖离凹槽只剩2厘米,仿佛能清晰看到赵昊焕凹槽里紧绷的肌肉。

    深吸一口气。

    苏神手腕的转动速度慢慢加快。

    按压力度从0开始逐渐提升,准备让棒体“压”进凹槽。

    这个时候进入了第二交接区。

    交接区5米处,一声轻微的“触”声在两人之间响起。

    苏神的棒尖终于碰到了赵昊焕的V型凹槽入口。

    苏神的手腕立即加快转动速度,以0.6m/s的速度往下压,按压力度从0快速提升到18N,同时食指和中指轻轻往前推,形成“下压+推送”的复合力。

    推动棒体往凹槽里钻。

    他能感觉到棒尖碰到凹槽内壁的阻力,却没停手,而是继续保持下压和推送的力道,让棒体顺着凹槽往里滑。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初步嵌入。

    必须稳,不能让棒体滑偏。

    偏了就要完了。

    没有任何抢救的办法。

    赵昊焕在棒体接触的瞬间,掌心肌肉像是被“点燃”了一样,小鱼际肌和掌心肌的张力瞬间飙到35N。

    他没主动去抓棒,而是让食指和中指顺着棒体的滑动方向往中间收,指腹紧紧贴住棒体两侧,指根顶住棒体中段,拇指从上面压下来,施加12N的握力,把棒体固定在凹槽中段。

    此时棒体30%嵌在凹槽里,还没完全脱离苏神的手,处于“半交接状态”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过渡阶段,既保证棒体不丢,又为后续深度嵌入做准备。

    苏神能感觉到棒体在凹槽里滑动的阻力,却没调整力道,只是保持着下压18N、推送5N的复合力,让棒体稳步往里嵌。

    他的送棒臂依旧保持着上臂125度、小臂水平的姿态,连肩关节都没动过。

    只要送棒臂稳,棒体的轨迹就不会偏。

    也不能偏!

    赵昊焕此时能清晰感觉到棒体在凹槽里的滑动,掌心肌肉随着棒体的移动微微调整张力,却没让棒体有丝毫横向偏移。

    他的核心肌群更紧了,腰腹发力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哪怕钉鞋蹬地的震动传到身上,也没让接棒臂有任何晃动。

    第三交接区。

    这个时候牙买加那边的交接棒都已经出去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就是普通的立棒式交接。

    这种交接几乎是没有什么先进性可言。

    一切求稳。

    不过还是那句话,因为他们以前的交接分数太低了,现在只要拿个及格,那都是大幅度提升。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米尔斯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便是你让他们集训,也不像是别的队伍能集训那么久。

    一两个月的时间,复杂的交接是掌握困难,不如用简单的模式。

    米尔斯也想得很清楚。

    这一次莫斯科之后。

    不就有两年的大赛休整期?

    那个时候再做一些复杂的调教会更好。

    所以这是他在短时间内能够想到在安全属性没问题的情况下,增加牙买加队接力能力的最佳模式。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没错,处理的也很好。

    就算是弗朗西斯和他的竞争失败,现在看过去也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换成自己……

    恐怕也不会好多少。

    进入交接区10米处,苏神突然加快了手腕的转动速度。

    从0.6m/s提升到1.2m/s,按压力度也从18N增至25N,同时食指和中指的推送力从5N加到10N,形成“强力下压+推送”的复合力。

    棒体在这股力道的推动下,嵌入凹槽的速度从0.6m/s提升到0.9m/s,嵌入深度快速从30%往60%推进。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核心阶段,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让棒体深度嵌入。

    赵昊焕立即感觉到了棒体的加速,他没有硬抗,而是顺势启动了“提拉协同”动作。

    左手腕以0.4m/s的速度轻轻往上提拉6毫米,提拉力度18N,这股力与苏神的下压力形成“反向对冲”。

    他能感觉到棒体在凹槽里的滑动阻力突然小了很多。

    这是“超极限”的关键改良,传统下压式只有送棒方的下压力,而他们加入了接棒方的提拉,让滑动阻力降低40%,嵌入速度更快。

    这也是给了赵昊焕一个信号。

    让他赶紧做好准备。

    最关键的时候。

    来了。

    只见赵昊焕的无名指和小指也终于动了。

    它们慢慢向棒体靠拢,轻轻贴在棒体另一侧,与拇指、食指、中指形成“五点固定”。

    拇指从上面压着,食指和中指在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在另一侧。

    360度包裹住棒体。

    握力逐渐提升到47N。

    此时棒体60%嵌入凹槽。

    已经能感觉到棒体的重量在往自己这边传,却没敢完全发力。

    还要等苏神的“卸力信号”。

    苏神能感觉到棒体传来的提拉感,却没减力,反而保持着25N的下压力和10N的推送力,让棒体继续往里嵌。

    他的手指已经快要碰到赵昊焕的掌心,却依旧保持着轻柔的触感,通过手指的力反馈调整动作的同步性。

    只要赵昊焕的提拉力度有变化,他就会微调推送力,确保两人的动作误差不会过度。

    因为到了第三交接区的时候,普遍速度都会越来越快。

    那这个时候。

    你要做的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必须维持同步性。

    如果这个一点没做好。

    速度越快的情况下,你能够调整和弥补的空间就越小。

    同步性不够,即便有一人跑得再快也不行。

    这其实是被很多人忽略掉的一点交接可不仅仅只是一个手上的动作。

    如果不同步。

    后面的人跑得更快会撞。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美国队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