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3章 疯狂第三棒!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第2/3页)
的无名指与小指会因“棒体滑动的触觉刺激”立即启动“追棒动作”。
0.01秒内下意识弯曲。
通过增加接触点的摩擦力,握力临时增至25N,阻止滑落,后续再通过补握动作固定。
不过这个技术在棒体下滑超过3cm时失效。
补握延迟时,“惯性握棒”缓冲。
若苏神因肌肉疲劳导致补握动作延迟0.01秒,从0.02秒增至0.03秒,棒体因重心前置设计会自然“贴紧掌心”。
此时重力产生的压力约3N。
同时手臂摆动产生的离心力,会进一步将棒体压向手指。
两者迭加可提供5N的“被动握力”,足够支撑0.03秒的延迟时间,不会滑落。
至于再多,那也顾不了了。
没有万全之策。
本来就是剑走偏锋。
哪有这么多可以等待?
先做再说。
……
比赛现场。
进入20米交接区前10米,跑道上的风带着塑胶颗粒的气息掠过耳际,苏神的视线始终盯着前方跑道的白色标记线。
那是他和张培猛反复演练过的“预对接点”。
这个地方倒是没变。
只是他的右臂悄悄调整了姿势。
肘部不像往常那样自然下垂,而是微微向内屈了个小角度,大概比平时多弯了10度,像半握着个看不见的球。
手掌没完全张开,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蜷起来,形成一个浅浅的“U”形槽,槽底刚好能卡住接力棒的粗细,无名指和小指则贴着掌心伸直,像两片安静的叶子。
这时候他的手没使劲,肌肉是松的,但又不是完全放松。
就像猫准备扑向猎物前,爪子没伸出来,却已经绷着一丝劲儿,随时能动。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脚步随之而来。
身后5米处,张培猛握着接力棒的手指在调整位置。
他没握惯常的中段,而是往棒尾挪了挪,指尖快碰到棒尾的橡胶圈了。这样握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棒的重心往前偏了点,像拿着支头重脚轻的笔。他的右臂贴着身体侧面摆臂,摆幅比平时小了一半,肩膀锁得很稳,没晃。
晃一下,棒的位置就偏了。
本来张培猛这么做,是因为他交接的时候,劳逸送过来,有一些考上。
但随着跑动过程中的振动偏移。
加之又紧张。
让这个接力棒往平常的下面挪了不少。
原本以为这样做会加剧交接的难度。
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因为这个意外。
反而加大了苏神想要做的剑走偏锋的成功率。
这不得不说是巧合和运气。
但还是那句话,任何的奇迹产生。
任何的小概率事件出现。
本身就离不开巧合和运气。
你别说现实世界体育项目,你就算是严谨的科学项目,各种各样的发明和发现有可能都是在意外之中出现的意外之喜。
没有这些所谓的巧合和运气。
按部就班反而会失败。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的身体渐渐进入了交接区。
两人的步频在这10米里慢慢“咬合”。
苏神每一步落地时,前脚掌碾过跑道的声音很轻,但很有节奏。
张培猛听着这声音,悄悄把自己的步频往他那边靠,就像两个齿轮在黑暗里慢慢卡进齿槽。
苏神的左脚刚踩过交接区前端的黄色线,左臂突然往身后轻扫了一下。
不是用力扫,就像风吹过树叶碰了一下,刚好落在张培猛的右臂前侧。
张培猛一看就明白。
立刻准备交接。
苏神这里的步长悄悄加了几厘米。
张培猛的右臂瞬间有了反应。
不是猛地抬起来,而是像被一根细线牵着,慢慢往前送。
肘部没伸直,还是弯着,但手腕开始往里旋,掌心从朝前转向朝内下方,棒尖微微往下沉,像在瞄准什么。
这时候他的眼睛没看苏神的手。
看了也来不及,速度太快了。
苏神预跑开始,张培猛就已经是知道他要做高速交接。
这也是现在唯一的办法。
张培猛的拇指贴在棒身中段,指尖能感觉到棒体上那些细细的环形纹路,纹路蹭着皮肤,有点滞涩。
这是在确认,“棒没拿歪”。
苏神的“U”形槽还在等着。
他的手腕没动,手臂随着跑动自然摆动,就像那只手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没特意去够接力棒。但掌心的皮肤已经绷紧了,能感觉到风从指缝里钻过去的凉意。
这是为了让接力棒体插进来时,能立刻感觉到压力。
他的身体前倾得比平时厉害,后背的肌肉像拉满的弓,重心压得很低,这样就算手被轻轻碰一下,身体也不会晃。
砰砰砰砰砰。
两人的距离在缩短。
也可以说是在飞速接近。
张培猛已经能看到苏神的头发被风吹得贴在额头上。
苏神也已经能听到身后的呼吸声越来越近。
还有3米,2米,1米——
棒尖离那个“U”形槽只剩一拳的距离了。
嗯?
这个时候张培猛察觉到了有一点不对。
苏神的交接手势怎么和平常的有些差异呢?
算了,管不了这么多了,他相信以苏神的能力和见识,肯定不会在这里随意摆出这个姿势。
他有他的选择,自己只需要……
无条件相信即可。
张培猛的右手腕轻轻往下压了1厘米。
就这一下,棒尖带着那些环形纹路,“蹭”地钻进了苏神的“U”形槽里。
不是硬塞进去的,是顺着跑动的惯性滑进去的,感觉和平常的交接有些不同。
这时候。
苏神的拇指和食指、中指立刻有了反应。
不是他主动用力捏,是棒体撞上来的压力让手指自己收缩了。
就像有人用指尖碰你的手心,你会下意识蜷手指那样,完全是本能。
这时候的棒体是“斜着”的。
因为重心偏前,棒尖插进槽里后,自然往前倾了个小角度,大概15度,刚好贴在苏神掌心肉上。
那些环形纹路没白费。
它们嵌进了指腹的皮肤褶皱里,有点硌,但抓得很牢。
苏神甚至能感觉到纹路划过皮肤的“沙沙”感,这时候他的手还没完全握紧。
整体感觉不错。
而且。
因为张培猛刚刚交接和跑动中自己握棒的手比原本的更偏向下方。
反而给了苏神更多的抓握空间。
如果是普通的下压式。
反而会因为张培猛的手比较靠棒子的末端,加大交接的不确定性。
但现在。
反而成了一记。
神助攻!
进入交接区后,苏神左臂向后自然摆动时,前臂轻触张培猛的右臂后侧。
接触力度约5N,仅够触发触觉感知,不产生干扰性推力。
几乎同时,他的步长微增0.5厘米,支撑腿落地时的蹬伸力度略有提升,通过地面反作用力的细微变化。
向张培猛传递“即将进入接棒点”的二次信号。
这两组信号无需视觉确认,因为到这里还和之前没什么太多的不同。
张培猛的右臂在0.01秒内启动递棒动作:前臂向前伸展,肘部保持微屈状态,手腕内旋20°,使棒体轴线与苏神的“U型凹槽”中轴线对齐。
棒尖与地面夹角稳定在10°。
呈“斜向前下方”的瞄准姿态。
此时张培猛的握棒手指未发力,仅通过指腹与棒体表面的摩擦力维持握持。
棒体中段的环形微凸纹路,与指腹皮肤接触,形成轻微的机械咬合,避免递棒过程中棒体滑动。
他的视线未聚焦于苏神的手部,而是固定在前方3米处的跑道标记上,通过身体的空间感知判断相对位置。
这就是大量训练带来的好处,默契度很高,可以更多凭感觉,而不是凭眼睛来决定。
当苏神那边的“U型凹槽”进入棒尖前方10厘米范围时。
他的拇指能清晰感受到棒体前端传来的空气阻力变化。
这是……启动插入动作的“物理触发点”。
张培猛的手腕再次向下微压1厘米。
动作幅度极小,仅通过桡侧腕屈肌的轻微收缩完成。
这一动作让棒尖微微下沉,使环形微凸纹路与苏神的“U型凹槽”内壁形成“卡合趋势”。
随即,他以桡侧腕伸肌为发力核心,带动前臂快速向前推送。
棒体沿瞄准方向插入“U型凹槽”。
接力棒插入深度达10厘米时停止推送。
此时张培猛的拇指恰好感受到棒体前端与苏神掌心的抵触力。
这是“插入到位”的触觉反馈。
这里苏神的手部未主动发力,而是通过“被动收缩反射”完成初始咬合。
棒体插入时对指腹产生的5N压力,触发手指屈肌的本能收缩。
拇指与食指、中指在0.01秒内向内收拢,握力从0升至15-20N,形成对棒体的环形包裹。
由于棒体重心前置,插入后自然向前倾斜15°,使掌心皮肤与棒体接触面积从35cm增至40cm,环形微凸纹路嵌入指腹皮肤的细微褶皱,动态摩擦系数提升至0.5-0.6。
此时即使握力未达最大值,摩擦力也足以维持棒体稳定。
这一瞬间两人的身体姿态保持刚性。
苏神上体前倾角度未变,支撑腿处于蹬伸阶段,地面反作用力通过下肢垂直传导至躯干。
张培猛右臂仍保持前伸姿态,肩部未因递棒动作产生晃动,两人重心水平间距控制在0.5米以内。
为后续抽离动作提供稳定的空间基础。
到这里为止,差距还不是特别大。
起码还感觉不出来。
真正开有感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