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2章 极限交接都不行了吗?那就只能……剑走偏锋了 (第2/3页)
动”,为交接时的“步点精准控制”预留调整空间。
传棒者的递棒预备时,需要“手腕内旋+棒尖下沉”的定向瞄准。
这时候需要他握棒位置调整为,常规传棒握棒中段,距棒尖15cm,此处改为握棒后端距棒尾10cm,使棒体重心后移5cm。
当传棒时手腕发力,棒尖可因“重心偏后”形成自然下沉趋势,减少需主动下压的发力幅度。
手腕角度控制为,前臂内旋20°,掌心从朝前转为朝内下方,棒尖与地面夹角保持10°-12°,常规为15°-20°,此时棒体轴线与苏神接棒手“8字环”的中轴线偏差不超过3°。
相当于“提前瞄准”接棒手中心位置。
肩部稳定性为,传棒臂肩部固定不动,三角肌前束保持等长收缩,仅通过前臂与手腕发力。
来避免肩部摆动导致身体重心偏移。
偏移量需控制在2cm以内。
否则高速下可能引发步点错乱。
交接信号传递为——“触觉优先”替代“视觉信号”。
常规交接依赖“接棒者回头看棒”的视觉信号,但第4区间速度下,回头动作会导致:
比如躯干角度变化,前倾减少10°。
引发重心上移。
视觉反应延,压缩交接窗口。
毕竟速度越快,给你眼睛反应的时间就越少。
依靠身体的感受和训练的经验来做交接会更加有力。
其次就是……
棒体插入阶段。
采取“低幅度快发力”的瞬间推送。
预计当两人距离缩小至5米内时,张培猛准备执行递棒核心动作。
关键是“用最小发力幅度实现最快插入”。
这里需要张培猛做好发力肌群的选择。
以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为主要发力肌而非常规的肱二头肌进行。
通过手腕“微下压+前推”的复合动作。
下压幅度仅3cm,前推距离5cm。
使棒尖高速度插入苏神的“8字环”手中。
发力时机也要选择好。
最好选择选择张培猛右脚落地瞬间发力。
支撑腿蹬伸时身体重心最高、最稳定。
此时地面反作用力通过下肢传导至躯干,可抵消递棒时的反作用力,避免身体后仰。
棒体姿态保持也要讲究。
需要接力棒插入过程中,棒尖始终指向接棒手“8字环”的中心。
通过腕关节微调实现,调整幅度不超过3°。
确保棒体与接棒手的“接触点”在掌心正中央。
若偏移至指尖或掌根,可能因摩擦力不足导致滑落。
这还只是传棒者。
接过来的人。
同样不能松懈。
因为速度比平常要更快,那么需要接棒者的握棒确认,使用“瞬时夹紧+压力反馈”。
苏神在棒体入手瞬间,需完成“握棒固定”。
核心是通过肌肉快速收缩形成“刚性夹持”。
手指发力顺序是,拇指与食指先收缩,形成对棒体的“环扣”。
随后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收缩。
握力增至40-45N。
此“阶梯式发力”可避免瞬间握力过大导致棒体反弹。
然后通过触觉反馈判断。
通过掌心皮肤的本体感受器,感知棒体是否完全入手。
若仅插入一小截,压力分布会偏向指尖。
若未完全插入接力棒,立即通过“微屈肘”。
主动向前送手0.5cm,弥补插入角度和距离不足。
这时候,握棒后右臂保持原姿势,肘部仍微屈10°,不立即上抬。
避免手臂动作破坏身体平衡,待拿稳接力棒后,再调整为摆臂姿势。
这里还只是两个人交接的分别问题。
还有传棒者的松棒时机。
张培猛需在确认苏神完成握棒后的松棒。
过早松棒可能导致棒体未固定。
过晚则会阻碍苏神摆臂。
幸好平常也有交接训练。
需要注意松棒触发信号。
通过手指触觉感知苏神的握力变化,当握力从0升至40N时,即确认接棒完成。
松棒动作控制做手指从收缩状态快速放松,但手腕保持内旋姿势不变。
避免松棒时手腕外摆干扰苏神的手臂姿态。
后续动作衔接也要做好。
比如松棒后右臂自然下垂,随身体惯性摆动。
同时主动减速,为退出跑道预留空间,避免干扰苏神加速。
这还只是你想要在第4区进行交接的基本项。
真要做好,还要考虑——
交接瞬间的步点同步。
因为在第4区间的高速下,两人步点若相差1步,就会错过交接窗口,因此需实现“步点零误差”。
就是一步你没有看错,所以这个差距还有可调整的区域很小很小。
基本上那个窗口机没有抓住,就已经没戏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
才很少有人会去这么做。
预跑阶段的步长校准,能不能做好?
传棒者的步频跟随,能不能做好?
交接点的步相匹配,能不能做好?
你要考虑最终交接瞬间,苏神可能处于“左脚支撑→右脚摆动”阶段。
张培猛可能处于“右脚支撑→左脚摆动”阶段。
此时两人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间距就不是最小。
交接动作的“空间干扰”会相互增大。
即便是你这些都解决了,最后还有交接后的加速衔接,“停顿发力”的问题。
躯干角度调整。
步频与步长协同。
肌肉发力转换。
……
光是这些步骤都能看的人眼花缭乱。
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来说不采取第4区做交接的原因。
做好了当然是速度极佳,可以把最大速度尽量发挥出来。
但是牵扯的环节太多,意味着失误的概率也会更高。
尤其是这么做,虽然也练过,但是肯定不是最为常用和保险的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