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07,香港的房事太疯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107,香港的房事太疯狂 (第3/3页)



    所以很多香港的楼层是没有4楼和18楼的。

    4楼就有5A来代替,而18楼则变成17A。

    但是于文茵的妈妈周清秋是北京人。

    她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她就觉得18楼挺好的。

    看来看去,最后只有一套18楼的,40平方的,单价3.5万一平方,总价140万。

    周清秋那套房子只拿到拆迁款120万,还差20万。

    于文茵今年才大四,现在还在建筑事务所实习,工资少得可怜。

    而自己妈妈这些年靠给报社写点文章供自己吃穿、读书,本来就很吃力,哪里还有存款?

    “小姐,不好意思,你妈妈的年纪太大了,我们没办法给她办理购房贷款哦。”

    售楼部驻点的银行经理表示无能为力。

    “小姐,因为最近行情紧俏,40平方的小户型我们只接受一次性全款付清哦,是不接受贷款和分期付款的。”

    售楼处小姐指着后面排着的长龙解释道。

    这是饥饿营销?

    还真不是。

    在凤凰卫视7月1日播出的《腾飞中国》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991年2月底,海湾战争结束,油价开始恢复正常。”

    “受到国际环境好转等因素的影响,缓和了一年多的香港楼市蓄势待发,热度再次迅速升温。”

    “短短一个月内,黄埔花园和太古城的楼价就从每平方米2.47万港元升值了3.55万港元。”

    “在这样的地产热潮中,香港的炒楼之风是愈演愈烈。”

    “事实上,香港炒楼风潮,从1985年起就重新兴盛,并出现了职业炒家和集团式的炒家等现象。”

    “排队买楼的人群屡屡发生冲突,甚至曾经酿成了命案。”

    从凤凰卫视《腾飞中国》的这段文字就可以看到,当时香港的炒房市场有多么疯狂。

    “茵儿,怎么办?”

    周清秋也没想到香港人那么喜欢买房,买个房子不仅要排队,还跟抢购大白菜一样夸张。

    她们这次就带了120万的支票,原本想着可能还用不了那么多呢。

    原来是自己太天真了……

    “你们到底买不买的?不买这套就让给我吧!”排在于文茵后面的一位购房者催促道。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