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 从雒阳,到许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十 从雒阳,到许都 (第2/3页)

还在大梁,还有这么多大臣都在雒阳呆惯了,我要是这么搞的话,会不会阻力很大呀?”

    董昭回答:“放心啦,这好办!您给杨奉写封信,先把他稳住;然后再告诉大臣们,就说雒阳没粮食,可以移跸许都,许都离鲁阳(今河南鲁山)近,转运粮食很方便。这伙大臣们都被饿了很久了,一听您这话,一定很乐意去的!”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一举解决了困扰曹*很久的迁都问题,曹*自然很高兴,拉着董昭的手说:“好,您真是我的天使!我以后有啥事,还得请教您!”董昭谦逊,道谢告辞去了。

    得到了董昭的点拨和肯定,曹*要搬家的劲头更足了,于是便召集他的智囊团们天天聚在一起商量这件事。机缘凑巧。当时朝廷里的侍中、太史令(国史馆馆长)王立恰巧对最近的天文作了一番研究,他就跑去跟宗正官(掌皇族事务)刘艾说:“哎,你知道么?我最近看天象……(乱七八糟说了一堆。此处因不提倡封建迷信,特省略1分钟)……是要有新皇帝出现的啊!依我看,咱大汉的江山怕是要完蛋了,晋、魏这俩地方,久后一定有能人出世!”

    要说这读书人还真爱显摆,他这私下里说说也就罢了,居然还专门跑去跟刘协报告:“皇上啊,据臣分析,天命这玩意是轮流交替的,五行也不是谁一家的。就现在的各种情况来看,必然有一个土德代替了你汉朝的火德,我预测,代替汉朝坐天下的,那一定是‘魏’!”——先别说预测的对不对,要知道这种事情一向都是封建王朝的禁忌,王立你脑子抽风了吧,居然跑去跟还是汉朝皇帝的刘协去说?让刘协情何以堪?!所以呀,儒生乱政,是非确实不少,难怪秦始皇当年要下狠心焚书坑儒了。就这种情况,不坑他你有办法?

    不知怎么的,这话就传到曹*的耳朵里去了。连曹*也看不过去了,更重要的是怕泄露天机引发争端,就给那个爱显摆的王立送了一句话:“知道你为朝廷考虑,但是,最好给我闭上你那张嘴!”

    这事就这么处理了。但曹*还是心有疑虑,就找荀彧确认了下。荀彧也是这方面的行家,在他一番悉心钻研下,得出来的居然还是同样的结论:曹*确属土命无疑,许都属土,搬到那儿绝对ok;而且,火生土,土生木,没准董昭和王立俩人说的这事还真的对的!

    ——好吧,既然真是这样,天命在我,那就真没办法了,曹*就此下定了搬家的决心。第二天,他就进宫去跟刘协说:“自董卓以来,雒阳已经荒芜了很久了,修都修不好,更何况最近闹天荒,吃粮食都成问题。我看,许都这地方靠近鲁阳,加上它的城郭啊宫殿啊,以及钱粮民物啊啥的,凑合着还可以用。所以,我强烈请求您批准我移跸许都的计划!”看到没,这哪是请求啊,明明就是摊牌嘛!曹*跋扈的心态到这儿已经有所显露了!但是,刘协和其他人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人家拥有枪杆子!没办法,只好搬吧。——这样,事情进展就顺利多了,刘协挑了个好日子就开始往许都移跸了,曹*带着大队人马护卫前行,连带这伙文武百官也得一道出发。

    好了,移跸许都的事情就算成了。从曹*最初的困扰到董昭的建议,再到王立的天象,以及最终荀彧的拍板释疑,这项工程的酝酿过程远比它本身来的复杂得多。那么,问题来了,上述这些就是曹*决定迁都到许的所有原因吗?

    ——我看未必。再回过头剖析:董昭的话大半都在强调迁都这件事本身的重要性,并未说明为什么迁都地点要选在许都,至于所谓许都靠近鲁阳便于运输粮食什么的,那也只不过是董昭教给曹*忽悠刘协和百官的借口罢了;王立只是通过封建迷信,看出了所谓的天命在魏,这貌似不是一个很靠谱的理由,并且也不能明目张胆搬上桌面;荀彧的释疑同样只是从所谓的天命角度强调了一下而已。至于曹*本身怎么想,则谁也不知道。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一条资讯证明曹*对许都这个地方有感情:要知道他老家在安徽亳州,地盘在山东一带,从小当官升迁啥的都在雒阳,那他为什么要对河南一个许都如此感兴趣,并且最终选它作为新首都的所在地呢?

    还是那句话,利益决定一切。曹*肯选择许都,肯定是他看中了许都潜藏的对他有利的巨大价值。经过笔者研究,理由大致如下:

    第一,在政治、经济各方面,许都都具有便利的地域优势。政治上,许都与雒阳相近,且两地在很多地方保持相似,选择这样的位置,曹*集团既能及时了解和掌控斗争形势,也能远离众矢之的的斗争漩涡。经济上,许都地方气候、经济、作业、交通各方面都较雒阳为优,董昭教给曹*忽悠众人的理由说的也都是实话。

    第二,从军事角度而言,许都地方战略优势突出。许都地处中州平原西部的边缘地带,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正好隔住了北部袁绍,东部刘备、吕布,东南部袁术,南部刘表,西南部张绣,以及关中、雒阳地区分散的反曹势力的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