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吴人又蠢蠢欲动了 (第3/3页)
水军,除去分防各地的之外,驻扎在巴丘一带的约有两万人,陆军还有九千多人,暂时统统都归这位向宠老兄节制。
安排好了之后,赵云自己则带着几百轻骑兵,直朝石牛寨进发,暗中指令巴丘太守伊籍飞檄告知长沙那边,让派一万人顺流东下,从巴丘上陆径直赴江夏准备接防。(赵云这是势在必得呀!)伊籍得令,马上派人去联络了。
到了石牛寨以后,廖化、周仓出来迎接。赵云也爽快,吩咐两人把所有防军集结起来,向江夏方面进发。到了离江夏城约二百里地的地方,眼看前面旌旗招展,东吴方面的老将朱桓已经带着人赶来了。
狭路相逢,看来只有干一仗了。可赵云还有办法,他让廖化、周仓两位将领每人带一千人埋伏在山的左右两侧,自己也带着三千人钻进山里去了,故意放过朱桓,却转向吴兵的后队杀来。
话说朱桓这次出兵,名义上是去打巴丘,实际上就是诱敌之计,不过虚张声势而已。因此,他一路带着部队缓缓前进,压根就没料到荆州汉军已经赶过他的前头了;此刻被赵云一打,赶紧挥兵回转。
看到吴兵这番举动,赵云轻轻一笑,将他们的队伍迎头截住。朱桓恼怒,舞起砍刀来跟赵云过招,赵云接着,两人正对K了二十个回合不到,一声鼓响,左边廖化,右边周仓,双双呐喊着杀了出来!
“不好,有埋伏!”一看这种情况,朱桓心里发毛了;结果被赵云运足精气神,一枪戳去,这位从孙权接位起便为东吴效命的老将便直接蹬腿死翘翘了!——画虎不成反类犬,他的死,吕蒙应该负主要责任。
朱桓一死,吴兵立即四散跑路。赵云吩咐手下汉军四面拦住,一齐高喊:“投降的可统统免去一死!”那伙吴兵走投无路,只好跪地投降。赵云传令降兵们脱下衣甲,却让自己手下的士兵换上这些衣甲,假扮作原来的“吴兵”(后面有大用);至于这些降兵的武器枪械,一律没收。
处置完了降兵以后,赵云吩咐自己手下改装的那三千“吴兵”,每人拿一面小旗,由周仓协助统领着,倍道兼程向着江夏南门杀来。(眼看江夏很快要到手了。)到第二天下午,这队“吴兵”便开到了江夏城下。可怜城上的守军大致一看是自己一方的士兵,毫不怀疑,直接开城放他们进来。——江夏实际上已经失陷了!
赵云的人进了城,便径直朝着政府大楼(太守官衙)方向涌来,寻找吴兵的头号负责人蒋钦。说起来,这位蒋钦还真是个倒楣蛋,都这会儿了,他才刚接到讯息,还以为是朱桓的败兵撤了回来闹事,正准备带人出去弹压一下呢!
但他实在很不幸,刚出门便撞上了赵云!赵云的威名在江湖上人人尽知,而他以前也在战场上见过这位将军;眼下这种情况着实让他大吃一惊,魂飞魄散。赵云毫不客气,劈面就是一枪戳来;幸好蒋钦练过,一看对方这阵势,赶紧虚掩一刀挡住,往左侧便跑。
见贼头跑路了,赵云吩咐廖化带兵把城内的吴兵全都驱逐出去(留着不知底细,反而无事生非),由周仓占领着江夏城池,自己带入亲自追赶那位吴兵负责人。蒋钦没了命地逃跑,总算急急忙忙逃出了东门,跳下兵船,朝着夏口便奔。
蒋钦跑了之后,为防止这类事件再度发生,赵云吩咐士兵将沿河的兵船全部放火烧毁,一时间照得火光通天,江面一片亮红。
再看东吴这边。此时此刻,徐盛接到败讯,还正准备派人过江东去救呢,蒋钦已经急急忙忙跑来了——得,啥也别说了。徐盛顿时跺脚长叹:“完了完了,朱桓一定全军覆没了!唉,赵云孤军直进,他的胆略真不是一般人能够赶得上啊!娘希匹,也只好明天再跟他们在长江上决一死战了。”说完,徐盛吩咐士兵,要彻夜加强警戒。
而赵云在彻底拿下江夏之后,也将城里的吴兵全部驱逐了出去,一面清查府库,一面安排防守:他吩咐周仓专守城池,廖化防守陆路,自己本人则带兵防守江岸一带。被驱逐了的吴兵渡过江来见徐盛,添油加醋地把这件事描述了一面,反倒侧面替赵云打了一番广告。
徐盛明白赵云老成持重,这次能仅凭一仗便打下江夏,看来他们的人势力强大,绝对不可大意;现在他们已经拿下了江夏,挣扎固属无用,后悔亦是徒然,人家凭城据守,吴兵即便渡江去抢,也绝对没啥好处——只能严守夏口,静待他们的大都督吕蒙发来新的消息。
到这里,我已经不想说什么了。吕蒙包括江东的最高决策者孙权,总想在汉、魏之间的对峙风波中插一杠子投机取巧,总想为他们的事业分一杯羹;可现实总是那么不如人意,吴兵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朝着失败前进——他们已经没有任何节*可言了。当然,他们为了自保,为了捍卫他们东吴人的乐土,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赵云在仓促之间已经抢回了从刘表手里便被吴人夺取的江夏,到现在,荆襄九郡这个名号也确实“名至实归”了;不知这对于总督此次发兵的大都督吕蒙而言,该是讽刺呢,讽刺呢,还是讽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