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迁都大讨论 (第2/3页)
一石激起千层浪,迁都的建议一出,原本死寂的朝堂之上立即掀起了一阵波澜,大臣们纷纷躁动不安,交头接耳。很久,班部中才走出来一位能够扛事的大臣,躬身向曹*奏报:“皇上,不可!”
曹*一看,原来是那位被加封为尚书、挂“都督豫州军事”头衔的司马懿。曹*连忙发问:“原来是司马懿小童鞋!你有啥好主意?”
司马懿言语铿锵,掷地有声:“迁都神马的太不靠谱了。关于这点,古代的蔿贾早就说过,‘我们能跑到那里,敌人也肯定会追到那里。’(我能往寇亦能往。)现在大敌当前,要是擅自迁都,动摇了国本,人心骚乱,谣言四起,我们的国家就彻底完蛋了!”
(按:蔿贾,春秋时期楚国将军、政治人物,芈姓,表字伯嬴。据说他是那位历史著名的相国(楚国叫令尹)孙叔敖的老爹。楚庄王三年,国内发生了灾荒,庸、麇等国率群蛮、百濮等部落反叛楚国,有人主张迁都,他便说了上述那句著名的话,力主出兵镇压。最终,骚乱在他的建议下被成功平息。)
一听司马懿运用典故,说出这么深刻的道理;曹*呆了半晌,猛然惊觉,只好缓缓装出一副笑脸:“嗯……你说得对!说实话,我刚才之所以说迁都,只是想试试你们的反应如何罢了!”(这个借口几乎是曹*每次替自己掩饰窘状的固定模式。)
“那么,既然不迁都,我们又要拿啥策略来应对敌人的步步进*呢?司马懿,你不妨继续说说看?”曹*借机为难他。
对此,司马懿早有准备,缓缓陈奏:“您想啊,吕蒙在巴丘吃了败仗,他哪有一刻钟的时间忘记报仇——只是不得已罢了!现在关羽之所以带着精锐部队朝着我宛城、昆阳一线猛攻,目的不过是想让我军疲于奔命,分我们在西边的兵力调来东边,好让诸葛亮手下的人趁机出兵潼关,打下我河洛三川,接通襄樊一带。”
“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呢!潼关以东的地盘,如新安、渑池一带,属于秦朝崤山、函谷关所在的地方,也一样号称天险。我们既然节节驻有重兵,以他们占着潼关扼制于我们的形势而言,所以我们才打不出去;可话说回来,要是我们仔细防守,他们想打过来,也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
“诸葛亮这个人一辈子都比较谨小慎微,这次之所以突出奇袭打下我们的并州,也都是他的部下(魏延)冒险进兵所导致的连锁反应,诸葛亮为顾全大局,只好继续进兵,这才拿下全境——其实他最初的本心,并没有那么多的深谋远虑!再看看他们在那一带的布防情况:他们占据上党,塞住井陉,把士兵都陈列在飞狐口,也都只是为了防守,可见他们一时半会儿压根就没有继续进取的安排!”
“既然这样的话,地盘大了兵力自然分散,防备多了具体到每个地方力量也就弱了;不打算继续深入打我们的地盘,他们也没啥大事,只好训练士兵了。总而言之,诸葛亮绝对不会贸然兵出潼关,来啃我们崤函一带这个硬骨头的;就算他们要好好准备,那也到明年年初了。这段时间,我们只要指令守卫湖县、高都的各前线将领坚守不出,跟他们玩消耗战就可以了;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襄阳这边,拼尽全力应付关羽、张飞。”
“而这个时候,东吴人知道关羽、张飞跟我们在这里耗着,肯定也会趁机报复;那样,江汉之间,只怕马上就会风云变色。然后我们再将早已休养生息好的士兵拉出来,随便指派一位上将带几万人,越过复阳(今河南桐柏)来窥伺敌人的襄阳;关羽既然跟我们在宛城、昆阳一带相持,那么东吴人的向西骚扰肯定会给他增加一些压力,够他凌乱一把;而我们在复阳的兵力,也可以一举拿下他们的根本之地!”
“这样的话,哪怕敌人是当年的张良、陈平,也没办法玩弄计谋把局势掰回来;即便他们有孟贲、夏育(二人都是战国秦武王时期的壮士)一般的勇武,也基本使不出英雄劲了!我们岂不是高枕无忧了?”
——乖乖,司马懿的这篇奏论总算完了,太长了!
应该说,他这篇分析议论应该还算是比较到位的。所谓“高山流水,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