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参军光荣 (第2/3页)
算起来也是诸葛亮的小舅子;第二位是黄承彦的好朋友崔州平的儿子,叫崔颀,表字子修;剩下两个都是庞统那位老叔,庞德公的孙子,一个叫庞豫(表字国让),一个叫庞丰(表字国沛)。
那位黄武老兄,个头比较高,有一米八左右,力大如牛,简直可谓力举千钧;为人也比较聪明有智慧(不是一勇之夫)。他家传妙计,最常用的武器是一柄方天画戟(又是一位小吕布)。崔颀身高大约在一米七左右,武备素养也不错,最拿手的技能是骑马,他的惯用武器是一柄镔铁板刀。庞豫、庞丰两位则翩翩年少,文武双全,使用的家伙都是长枪。
提起这几位的长辈(黄承彦、崔州平、庞德公),大家肯定都如雷贯耳(前面都露过脸),全都是当代的名人隐士。他们因为处于桓、灵乱世,看不下去当时奸臣当道,皇权旁落的混乱局面,所以都带着子弟们在山里面隐居,过着自耕自足的生活。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几个是真的做到了。
本来啥事也没有。可置身于纷乱的人世间,总跟尘世一切都没办法抛开;最近,诸葛亮在西北方面大获全胜,庞统在襄阳一带参与北伐连战连捷的消息都争相传入了这几位的耳朵里。
是庞德公先知道,他在一次谈话中偶尔跟黄承彦、崔州平两位提起这事,老人家不禁精神振奋,掀起胡须大笑:“好了!今天这位皇上(刘备)当年可谓困顿半生、颠沛流离,直到今天才总算混出了点名堂。眼看现在这局面,汉家火德中兴有望;没想到我们几个老朽,老了老了居然又能重新看到大汉朝官员的威仪(表示汉室复兴,重回旧制)!”
——可他们谁也没想到,自己们高谈雄辩,的确是爽了;但却恰恰是这几句话,招惹起了身边后辈子弟胸腔内的那颗建功立业心!这下麻烦大了。这三位的后辈子侄悄悄聚到一块儿商量大人们谈论的事情,最终达成一致,要光荣参军,许身报国!
商量好了之后,几个人一起壮着胆子,把他们的这个计划向三位老人摊牌。庞德公、崔州平两位,早已隐居多年,对世间的一切事务早已看得淡了,即便后辈们想去建功立业,他们也没有个好主意说到底去还是不去。而黄承彦则不然。
黄老爷子的女婿诸葛亮现在是大汉的丞相(位极人臣),女婿兄弟两人都在为国家效力(诸葛亮、诸葛均,只有老二诸葛瑾在东吴孙权手底打工),可谓一门忠烈;加上自己本人又是多年的怀才不遇,屈刀作镜;眼瞅着让这些年轻人都埋没在农村默默无闻一辈子,还不如让他们出去实现一下他们的抱负,增长一下见识,还能帮助女婿一臂之力呢。因此,只有他对几人的行动大加赞赏。
而因为崔州平、庞德公两位本来就对此事没意见,黄承彦的态度可谓是起了拍板的作用;就这样,几位老人也达成一致,让上述黄武、崔颀、庞豫、庞丰四位后辈就近去襄阳拜见关羽,送上履历表。
有朋自远方来,关羽肯定不会不同意;而这几位的出身都非比一般:他们的长辈全都是这一带的高人,博学广识,冠冕群伦,大名早已无人不知;何况他们还是诸葛亮、庞统的亲戚呢!——于是,关羽满面春风,对这几位热血男儿的精神表示慰勉,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们被正式录取了。
因为庞统不在,四位年轻人又以子侄的礼节拜见了另一位司徒徐庶。大家其乐融融,自然亲热无限。关羽传令设宴招待几位勇士,并专门让干儿子关平出来陪宴;几位年轻人都一样的朝气蓬勃,他们也都很合得来。在襄阳待了三天之后,每人给家里写了封信,详细报告了自己的情况,免得老人挂念。
——男儿志气,投笔从戎,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那种建功立业心。
这个时候,恰好张飞的第二次捷报传来了。徐庶见张苞出守陆浑,关兴出守舞阳,眼看前军大将只剩下张飞一个光杆司令了,便马上向关羽反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