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吴来了不速之客 (第2/3页)
每个年号都反映着皇帝本人的某种思想和企盼,是他区别于其他皇帝的身份标识。——可孙权作为魏国册封的“吴王”,居然也要自己搞一个年号出来;连当年的所谓“仲家皇帝”袁术都忘了弄的东西,他的心思还用得着猜吗?
于是乎,在一番仔细排演后,东吴的重量级大臣张昭、顾雍两人带头向吴王孙权打报告,要求他更改年号。孙权愉快地答应了,传令将刘备即位后的第二年,亦即大汉章武二年(伪魏始康三年),改为自己所属的“黄武元年”,同时在三吴地区举行大赦。
这样一来,江东地区已经彻底成了独立王国了,称不称帝都无所谓,只是一个名分而已。曹*正忙着跟诸葛亮的北伐军在关中死磕,也懒得管他(反正自己也没那个实力吞并东吴,倒不如采取默认态度)。
贾诩的联吴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在接受了曹*的诏命之后,贾诩连夜赶路往赴江南,好不容易到达建业,见过吴王孙权,递上国书(主意是国书而不是诏命,曹*在实际上已经将孙权摆在和他一样的高度了)。人家做的很客气,孙权也好生招待这位魏国派来执行特殊任务的使臣。贾诩倒也直接,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将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
事情顺利地出奇,看完曹*的国书后,孙权一口答应:“老实说,汉军得到便宜,对我也是很不利的;我出于自卫的角度考虑,肯定也会带人去打荆州。你回去告诉你们皇上,江东方面早晚会发兵的!”
可这么顺利,贾诩反而有点不太适应了:“您确定刚才说的话都是真的?可军情紧急,不容推脱;要是等诸葛亮再出了潼关打下洛阳,荆襄方面肯定也会连为一气大肆发兵;到时候,你们江南就算有百万大军,恐怕也没啥用了!”
孙权大笑:“您老放心好了!我要是不发兵去打荆州,当年便不会跟他们断绝联盟关系;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了了:我要是不把荆州打下来,眼看着荆州方面就要把我的地盘给打下来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贾诩知道孙权的话绝对是真的,东吴人一定会发兵;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便高兴地提出告辞,返回高都前线,向皇帝曹*交旨覆命。
到现在,曹*联吴的计划已经成了。而孙权送走贾诩以后,也立马传令,召集重要文武官员们前来开会,专门就“要不要发兵助魏”的议题展开讨论。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江东方面的官员派属情况了:话说江东地盘的高级官员在政见上一共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跟荆州搞好关系,这一派以鲁肃为首,顾雍、徐盛等都属于这一派的重量级嘉宾;另一派主张三分天下,一切向利益靠拢(即:谁对我有利我就跟谁好),这一派以后起之秀吕蒙为首,其他重要将官们也都是这一派的大佬。
随着形势的不断推进,第一派可谓已经完全失势,处于在野位置了;第二派的主张因为跟领导人孙权的本意比较符合,所以如日中天,此刻正炙手可热。而鲁肃本人懦弱无能;奉命镇守江夏的徐盛眼看孙刘联盟破裂,知道久后一定会有战争,也只好出于军人的本能,加紧提防做好战备工作,一切以上面的命令为基准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发起出兵助魏的讨论,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在场的文武官员一致赞同,全票通过。——这也不难理解,当时的情况只要是个人都会看出来:诸葛亮的大军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便已经顺利拿下了关中、三晋的广袤地盘,曹*那样牛掰的一位大神,都在汉军的*迫下顾此失彼接连失败;东吴方面要是再不发兵帮助魏国一方,等到将来汉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就算再有这个想法,也已经没办法实施了!
所以,综上所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行动;要不束手投降,那就非打不可。发兵助魏,不只是照顾盟友的利益,更是为东吴自身的利益考虑;带兵去打荆州,不但是为魏国解围,也是给东吴人换来安全的筹码!——一切都已经不待抉择了。
很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孙权一看所有官员都一律主张发兵助魏,便立即派陈武、潘璋两位,拿着自己的制命去见吕蒙,充分传达孙权的意思,拜封吕蒙为东吴集团新一任水陆军大都督,所有军队都归他管,让他择日起兵,攻打荆州。——吕蒙接到命令以后觉得兹事体大,便吩咐两位先去招待所休息,自己打算先派人去江夏把老江湖徐盛请过来商量商量再说。
新官上任,徐盛在接到吕蒙的请柬之后,不说二话,赶紧上船过江前来了。吕蒙开门见山:“老徐啊,请你来是想商量商量天下大事。你也知道,最近汉军屡屡战胜魏兵,已经一举拿下了关中三辅和并州全境,他们的势头不可谓不猛。可问题也就出来了:汉军一枝独强,魏国被他们打垮了,我们也要跟着完蛋!”
“我反复考虑过了,大王(孙权)也是这个意思,即:我们既然早已跟刘备集团断交了,那么双方终究会打一仗;与其在魏兵已经歇菜之后再想办法自我保全,还不如趁着魏兵还有两下子,跟着他们一起合起来收拾刘备,先下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