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蹈死不顾 (第3/3页)
宁比他实践的更彻底更好;诸葛亮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且偷生,不慕虚名),但实际上嘴里却一直自比管仲、乐毅,明显的两不相符、自挂商标。
当然诸葛亮的出山对刘备复兴汉室的大业来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高尚的人品也一直为我们所敬仰;但就这句话这种追求而言,诸葛亮明显是违背了他最初的理想的。但管宁就不同,他是一个淡泊得很彻底的人。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割席断交”、“锄园拾金”的故事,里面充分表露了他高洁纯粹的人生追求和朋友取舍观:
有一次,管宁、华歆两人一起在园子里锄地,突然发现地里面有块金子。管宁继续挥着锄头锄地,罔不相顾;华歆则兴奋地捡起来左右端详。后来虽然在管宁的劝说(勿不劳而获)下丢掉了这块金子,但心里始终念念不忘。
又有一次,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外面一位高级官员乘豪车(轩冕)从此经过,管宁充耳不闻继续读书,华歆却急忙丢掉书出去看。等他回来后,管宁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向他宣布:“我跟你不是朋友。”——为啥?情趣不同!一高一下,还有必要解释吗!
有意思的是,这位被誉为“龙头”的华歆,最后出仕东吴,后来又归降了曹*,成为怂恿曹*各种跋扈骄横的有力爪牙,甚至最后*迫刘协禅让。他的人品还真给管宁预料透了!
再回过头来说管宁。他自从跟华歆这种人分道扬镳以后,一直跟邴原一起在东海岸边自耕自食,读书养性。一天,他又跟邴原在后园出菜,这时候正是早秋时节,虽然新菜冒出了芽苗(越冬苗),可周围一切万物都渐趋凋零,海风也渐渐上陆了,到处一片秋风萧瑟的气息。
管宁触景生情,拄着锄头叹息:“大自然的道理,都在乎功成身退;可谁又知道再会有几度枯荣生死!”邴原听了,也抚然叹息不已。
这时候,又听到隔壁邻居家几个野老在那里闲侃。有一人说:“哎,你们听说了吗,最近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旁边一位接话:“谁不知道!不就是曹*带剑*宫的事情么!可惜了大汉天下呀!”
随即,又一位发声感叹:“你们一说起这事我就有的话说了:想当年董卓那货毒死了少帝,到后来获得了报应,在郿坞被挫骨扬灰;可现在曹*又带剑*宫威胁人主——唉,眼看我们这位皇上,恐怕又逃脱不了少帝的命运!”
……
锄地的管宁听到后,愤愤不已,一把将锄头扔在地上:“唉,权臣震主,三纲五常全都乱了!”
邴原回劝他:“老兄稍安勿躁。最近又听说皇叔刘备已经吞并了荆州、益州两块地盘,估计以后一定能再度恢复汉朝大业——相信我们会在有生之年看到的!慢慢等待就是了。”
管宁听后凄然一笑,长叹着说:“那又如何!刘备就算恢复了汉朝的大业,他的部下全都是功利之人,又有谁肯给现在的皇上(刘协)卖命呢,恐怕全都跟刘备混去了!现在大乱之世,全都喜欢挟持皇上来给自己正名,等到天下安定了就又会视之如眼中钉肉中刺;不管谁坐天下,我看我们皇上都会是又一个‘义帝’!”
(按:义帝,后楚怀王,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楚亡后一直隐藏在民间。秦末项梁起事时,尊他为楚怀王。他跟众人约定,谁先进关中就封谁为王。后来刘邦先进关中,项羽不服,就故意派人报告他。怀王不买账,答覆照原约办,项羽因此心生恨意,于是佯尊怀王为义帝,将他徙往长沙郴县,暗中却令英布等人弑杀。)
管宁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深刻揭露了人的本性。是的,就算刘备的兴复汉室计划完成,坐天下还能是他刘协吗?到那个时候,先别说刘备本人的态度,恐怕刘备底下的所有官员们都会趋从于刘备,刘协还是会孤零零的落寞下去;或者,任何一个人狠一点点,这位杯具的皇帝就会不得善终!
这是人性的必然走向,是根本无法避免的命运。
管宁慨叹完,好心情顿时没了,两人便一起默默回到了斋中。管宁依旧心绪难平,他开始挥笔直书,立时写好一篇好赋。全赋不长,文采斐然,意调悲壮刚烈,透着作者对世事严重的积愤和绝望,不忍跳过,摘录如下:
“翳淳风之久漓兮,举世趋乎功利。哀余生之不辰兮,乃适罹此叔季!眺东海之泱泱兮,夫谁与其表章?惟大壑之冥蒙兮,渺余躯之可藏!余欲遁彼南服兮,从粱生之五噫。故庑忽其已倾兮,视遗踪而莫识,戈船忽其翱翔兮,厉黔首以为食。余征车其欲西兮,太白低兮云迷迷,以宗社为孤注兮,先蚕食夫本枝。即绳武于南阳兮,成帝复生以奚为!世泯泯其昧此兮,方故物以相期。嬗九有于一家兮,禹将不免于所私。矧昏昧之迭承兮,漒冲人以负扆。夸夫烈而徇名兮,涂肝脑而不辞。驯智力以相驭兮,妄历数之云归。羲皇邈其不睹兮,余牺牺其安之?辞曰:东海之水清兮,可以濯余缨;东海之水涟兮,可以湔余魂。余将揖海若兮,以远乎游鲲;视被白日之出没兮,长寂寂兮千春。”
不用过多解释,单看看这里面的一些字眼:“举世功利”、“罹”、“已倾”、“泯泯”……所谓“东海之水清(涟)”,“余将揖海若兮”,作者已经绝望到要投海自沉来以死卫道了!
第二天,邴原起来发现不见了管宁,只有一篇遗赋搁在书桌上,墨迹长在,黯然神伤。邴原是聪明人,念了几遍,知道他因为疾世愤俗跳海自尽了,也只好长叹了一声该死,往后继续埋头陇亩,与此终古。
前赴后继,蹈死不顾,这位管宁应该算第三位,但也是最彻底最激愤的一位,比前面荀彧、荀攸因为愧疚,因为悔恨,因为替曹*着想什么都纯洁多了,他的这份愤世嫉俗,没有半点杂质,没有半点功利,全是他一个读书人对社会失望,对国家绝望的满满流露。
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以死捍卫纲常尊卑,捍卫国家道义,管宁的死,大抵可以跟屈原齐肩吧。他们都不仅是一个名字,一个流传千古的伟人,还有一层更深刻的意义——爱国!
斯人已矣,斯愤不泯;一起缅怀他们的高尚的节*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