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大营救计划(上) (第3/3页)
)并一包衣物呈上,并且随即退立在一旁,等候徐母的命令。
徐母坐着从一开始看到这位士兵进来,身材雄武精神非常,就佩服不已,一直感叹程昱手底下居然还有这样的士兵;刚才又见他十分懂得礼貌,心情不禁好了一大半。随便问了几句之后,徐母拆开信件——原来是这样……
她默默看完,不发一言,再回目把这位“士兵”打量了一番,点点头,慢慢开口:“好吧,程大夫请我去他家散散心(看看人家这默契!),挺好。那,可有车辆在外面等着?至于衣服就不用了,仍旧带回去吧。”
“士兵”赶紧回答:“有的,马车早已准备好了,就等您出发了。”
徐母点头同意,略略吩咐了几句侍女要小心看门,并不打开来人拿的这包衣物,看看它是啥东西,就把他退还给这位“士兵”,跟着他一起出门上车。“士兵”一跃跳上车沿,大喊一声“驾——”,随即一鞭,马车已经飞驰起来了。
——话说真的有情况!
再说车里的徐母。她刚才看过信,心里已经有了底;但还是暗暗提防,从车窗里面往外看着,看到底往哪儿去。只见这车三拐两拐,慢慢离了热闹的地方,却直接向许都西门而来!——去他娘的程昱,哪里是去他家散步?这一切都是假的!
一看要出西门,徐母心里才安了点,仍旧默不作声地看着。只见马车到了城门边上,有负责守卫城门的上前盘问,这位“士兵”当即从袖口摸出一枚令箭,仅仅往出一扬,那些把门的就赶紧让开了,马车也飞速出城,上了大道。
徐母见这马车已经出了许都了,心里更加踏实了,不过,还需要更加戒备,于是越发屏住声息,偷看这车到底往哪儿走。
到了初更天时分,马车摇摇晃晃到了一个地方,徐母往外一看,只见前面有一座大桥,桥边上停着三辆货车,上面装啥看不清楚,大概每车能装一半,在这里歇着脚呢。车上面、桥头上,都有好多商贩子模样的人,四散分开坐着聊天。而他们这俩马车还没走近呢,驾车的那位“士兵”只把马鞭扬起在空中抽了三声,立马,这些原来四散聊天的人全都起立,一股脑儿围了上来。(什么情况?像不像土匪们的接头暗号?)
这些人围上来以后,纷纷向这位“士兵”见礼:“小的们恭候将军。”——将军?
而这位“士兵”却并不见怪,昂然发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众人赶紧七嘴八舌地回答:“准备好了!准备好了!”“都准备好了,我们已经在这里等您好久了!”“这里就是八里桥(今河南许昌境)地界!”
等这些人说完,马车也停了下来,这位“士兵”才赶紧跳下车沿,掀起车帘,恭敬地请示:“现在请老夫人您换辆车子继续前进,可能惊到您了,请别害怕。”
不料,抬头一看,车里哪还有原先徐母的影子?只有一个乡下来的老婆婆弯着腰走下来,向这位“士兵”见礼:“赵云将军,您辛苦了!我这里先谢谢您了!”
——等会儿,什么情况?徐母呢?这老婆婆又是谁?关赵云什么事?我怎么云里雾里的?
——原来,眼前的这位老婆婆就是徐母用车里带来的那包衣物乔装打扮的;那位“士兵”就是赵云假扮前来接徐母离开许都的;而这一切,都是诸葛亮信里交代好的!——也正是到这里,你就会明白当初诸葛亮为啥要问刘备要那些敌军的衣服和令箭了,原来一切都大有安排!
你真的不得不佩服诸葛亮先生身在新野,而又如此巧妙周密的部署安排!他的这一奇袭计划,完全不在程昱和曹*的可想范围之内;而且,也正是程昱的势力眼,几天不来看徐母,这才给徐母提供了这么一个脱离虎口的好机会,赵云的计划也才能成功!
再看徐母,她良好的默契配合能力和处变不惊,遇事沉着的风度和魄力,也正是这件事情成功的一大保障!我们要说什么呢?无怪乎这件事会成功,配合默契珠联璧合,它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话说徐母当即按照诸葛亮的吩咐,乔装打扮了一阵子,穿上那套老婆婆的衣服,故意弯腰控背走了下来。而赵云一看徐母这么聪明配合,而且打扮的已经基本无人能识,不觉大喜,连忙加紧行动,让那些扮作商贩子的真正的士兵们把那些货物都装在一个车上;至于自己身上穿的敌军的军服和那三个车上藏的所有曹兵的军服,一齐打成捆,拴上石头,沉在了桥底下。(这叫做毁尸灭迹销毁证据!)
眼下这辆马车也坚决不能坐了,太引人注意;于是,原来那三个拉货物的车辆,一车装着货物,一车载着徐母,由赵云亲自随车保护;剩下那一车载着这些士兵,继续装成商贩子的模样,轮流入座,日夜兼程,赶紧朝着新野而来。
当时还午夜时分,头顶上的大月亮照着,就跟白天一样亮;而这伙冒着危险救出徐母的勇士们,只花了一夜加上一早上的时间,就已经离开许都过了襄城地界了!
事情,已经初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