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五 智者遗言,使北疆砥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十五 智者遗言,使北疆砥定 (第2/3页)

的队伍乱成球了,这正是我军进攻的大好时机!”并将自己的专用指挥旗(麾)授予张辽。

    张辽果然不负所望,他带上许褚、于禁、徐晃三人分成四路下山,对着乌桓人就是一通奋力急攻。乌桓人猝不及防,顿时大乱。张辽本人更是拍马砍掉了那位乌桓人的首领蹋顿!

    蹋顿一死,群鼠无首,剩余的乌桓人便立马投降了;袁熙、袁尚无奈,只好再度发挥腿长的优势,又辗转往辽东投奔公孙渊去了!(他们也确实不容易。)

    随后,曹*收军进入柳城。为表功勋,他当即有封田畴为柳亭侯,让他永守柳城的念头。不过,这一想法被田畴本人回绝了。他是这样对曹*说的:“我只不过是个辜负了前老板(袁绍)的恩义、流窜到别处的罪人,蒙您的厚恩让我活下来尚属不错了;哪能再出卖了卢龙的寨子来向您邀功约赏呢!”

    这样一番话下来,曹*更加认定田畴是个道德上有大节的人了;慰勉之余,为全他的道义,曹*又改拜他做议郎。

    ——但其实,田畴之所以前来充任向导,除开有其他人推荐在先,迫不得已的缘故,另一层意思也是乌桓屡次侵扰内地,他想借曹*的手击垮他们罢了(兵法谓借刀杀人),还有就是想让河北早日结束战乱;至于曹*本人的德行,田畴本人素有所闻。这样一位大奸国贼,即便他比袁氏的水准能强一点,可跟着他混,又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呢!

    因此,在目的达成之后,田畴便选择了委婉辞谢,以示自己从内心深处跟曹*两相殊途;但此时的北方天下,眼见已经成了曹*一个人的掌控之地了,田畴又没法横起波澜,因此也只能勉强接受议郎的官爵,曲意逢迎罢了!(这实在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

    田畴,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他的故事在本书中还会有出现。

    好了,接着上面的话头。话说打败了乌桓人,曹*这趟的任务基本便完成了(除了跑了两个最要紧的大恶元凶袁熙、袁尚)。因此,在曹*关于改立新单于(乌桓首领的名称)、抚慰乌桓人、安定北边的事情做得差不多了之后,他便带着新收取的一万多匹骏马,收兵回撤了。

    还是那句话,来时容易去时难。这趟回兵,曹军居然又摊上了大麻烦:当时正值隆冬,天气既寒冷又干燥,二百多里都没有水源;加上军粮又相当缺乏,最后甚至到了杀马充饥的地步,士兵们一直往下挖了三四十丈的深度,才勉强找到了水源。一句话,怎一个苦字了得!

    因此,一回到易城,曹*立马重赏了之前劝谏曹*不要去征讨乌桓的、以曹洪为代表的那部分人,并抚慰他们说:“我这次冒着危险去远征,终于侥幸成功了。但这是老天保佑,却不能当传奇歌颂,更不能在以后奉为榜样。——当然郭嘉的建议是没错,而你们关于不要去征讨乌桓的建议,这才是万全之策,所以我犒赏了你们。以后别害怕提出相反的意见!”

    这算是对曹洪等人的鼓励吧。但说归说,不知曹*这次劳师远征,事到如今,他可曾真的后悔听了郭嘉的话?

    好在一切都已成功,经受过的那些苦难,就作雨打风吹去吧!现在的关键问题不在这里;最让曹*不能接受的是,等他回到易城,那位足智多谋的郭嘉老兄却已经死去多日了!

    这是真的,因为郭嘉的灵柩就停放在县府大厅(公廨),一旁是数不尽的花圈灵幡。一瞬间,曹*恍若天崩地裂般煎熬,他一路小跑着前往祭奠,痛哭失声:“郭嘉老弟死了,这是老天不保佑我啊!”

    一会儿,曹*好不容易止住哭声,又回过头对身旁的参谋们倾诉:“你们的岁数都跟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比较年轻。我还打算对他托付后事呢,谁想他竟然中年夭折了!这简直比让我死还难受!”参谋们既伤感又羞惭,个个低头不语。

    过了会儿,一直在身旁伺候郭嘉那几位仆从,将郭嘉临死前写给曹*的信送了上去,并转达郭嘉的原话:“郭先生去世之前,特意给您写了这封信,他说:‘您要是能按照里面信上说的办,辽东的事情根本不算啥!’”

    曹*见信如见人,更觉涕泪纵横了。良久,他才颤抖着拆开那熟悉的信封——看完信,曹*一言不发,只一个人点头感叹不已。其他人虽然疑惑,也不知道里面究竟装的什么谜底。

    到第二天,夏侯惇便带人来报告:“辽东太守公孙康,一直不曾臣服;现在袁熙、袁尚又跑去投奔他那里了,日后一定是个麻烦!不如趁他们那边还没有动作,我先带人去收拾了他们,打下辽东!”

    不料,曹*却一脸诡笑:“不用不用!你们先歇着。几天后,公孙康那厮自己就会把这俩人的脑袋送来了!”——对众人而言,这句无厘头的话简直天方夜谭!他们实在不知一向精明的老板为啥会这么说(难道郭嘉的遗书上说了什么?),但反正都不相信。曹*也不作解释,只一味微笑不语。

    好吧,是悬疑,也似卖弄机关;还是让我们看看辽东那边的真正情况吧!

    话说袁熙、袁尚弟兄俩在乌桓那个避难所塌陷了之后,又再度逃亡,直接跑到辽东太守公孙康的地盘上来了!先简要认识一下公孙康:公孙康,男,表字不详,襄平(今辽宁襄平)人,是当时武威将军公孙度的儿子。在老爹死后,他便继承了辽东太守的位子,割据辽东搞半独立化自治;并一度东征高句丽(今朝鲜半岛北部)、西征乌桓,成为当时辽东地界上的大军阀。

    当日,公孙康知道袁熙、袁尚前来投靠,便率先召集官员召开专门会议商量这件事。弟弟公孙恭先发言:“当初袁绍活着的时候,尚且天天想着吞并我们辽东;现在袁熙、袁尚混不下去了,这才过我们这边来投靠,明白着就打的是鸠占鹊巢的主意!现在我们要是接纳了他们俩,日后一定会增添许多麻烦,而且还会让我们跟曹*结仇。——依我看,不如把这俩货忽悠进城,然后宰了他们,拿着他们的脑袋去向曹*报功,曹*一定会好生对待我们的!”

    对弟弟的话,公孙康也有同感;不过,他还有另外一层顾虑:“话是没错,可万一曹*要带人来打我们辽东呢?倒还不如把这俩人收容下来给我们当帮手呢!”

    公孙恭想了想:“有了!我们可以先派人去打探呀!要是曹*确有打我们地盘的主意,我们就收留下这两位;要是曹*没这心思,我们就宰了二袁,拿他们的脑袋送给曹*!”

    这倒是个好主意,公孙康欣然同意,并当即派出密探赶去打探曹*的动向。(事实上曹*的动向我们也已清楚了,他似老早就算定好剧情会这样发展一样,早就按下军队不动了!)

    再来看看袁熙、袁尚弟兄俩。话说公孙康在城里商量,然而这俩人也没闲着,他们在路上也悄悄约定:“辽东那边人多,足以跟曹*较量。我们暂时先去投奔他,以后便杀掉公孙康,抢夺他的地盘。等我们日后养成气力能够跟中原抗衡的时候,收复河北又有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