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乌巢那把大火 (第2/3页)
惜老天已经不打算再给他机会了;等他那句话刚喊完,曹军预先埋伏好的挠钩手就已经将他从床上拉了下来!
废人歇菜,时哉运哉。酒鬼淳于琼最终被他一辈子最钟爱的美酒送了前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杜绝烟酒,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当然也告诉我们,作为领导,用人决策的时候一定要万分慎重,不然会带来大麻烦。
好了,再说当时的情形:话说事有凑巧,淳于琼挂掉之后,恰有袁绍军团的其他两位将官眭元进、赵睿运粮过来了;俩人老远看到粮仓着火,都吓了一大跳,赶紧跑过来救应。这边曹军见敌人来了救兵,也迅速飞报曹*。
曹*不愧是领导,他闻讯后既不慌又不忙,反而向着全军大喊一声:“甭管这伙狗日的,你们只好好往前冲就是了!等敌人蹿到我们后背了,再回过头去收拾他们!”
事实不止一次证明,临敌鼓劲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曹*这一嗓子喊下去,所有曹军顿时士气大振,嗷嗷叫着往前冲杀;一时之间,直弄得火焰四起,烟雾缭绕不绝。眭元进、赵睿有心赶来抢救,结果却因为实在不是对手,很快成了曹军刀下的冤死鬼!
到这里,淳于琼被俘了,眭元进、赵睿两位也挂掉了,烧粮计划已无任何执行障碍——很快,袁绍军在乌巢的粮草、物资等就被曹军焚烧得一干二净,连根毛都没留下。
至于那位酒鬼淳于琼本人,曹*对他的处置方式是:砍去手指,割掉耳朵、鼻子(别怪老曹太残忍,这实在是淳于琼这货自作自受、罪有应得),绑在马上放他回去,以达到羞辱袁绍、宣示军威的目的!
一切已矣。曹*做到了,他最终还是如约完成了他的烧粮计划。(没错,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那么,事故已经发生了,我们的袁绍同志有什么反应呢?——话说这哥们在自己的大营里,一直等瞅到正北方向火光通天了,才意识到可能乌巢那边真出了麻烦了;这才慌了,赶紧召集自己底下所有文官武将,召开紧急应对会议,商量救援乌巢的问题!
好吧,就算亡羊补牢,只要策略正确,应该也有点作用吧。可谁知,就在这紧急关头,居然又发生了两种策略意见之分歧;并且,这分歧,最终彻底将袁绍的军队送进了坟墓!(苍天,不知道袁绍有决策困难综合症吗?)
什么情况呢?原来,在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部将张郃一开始便提出,要跟搭档高览一起过去乌巢营救。但郭图却有不同意见:“这招不行!大家想想,曹军跑去劫粮了,这么大的事,我料定曹*肯定会亲自去;那么他们在官渡的大营必然空虚。所以,我们不妨先发兵去偷袭他们的营地,曹*得知,一定会加紧回援——这可是传说中‘围魏救赵’的计策啊!”
看似确实是个挺不错的法子,挺高大上;但我们知道,兵法这玩意一定要讲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曹*是个啥人,大家不会不知道吧?奸雄一个。他那么老谋深算的人,军事理论、韬略计谋之类对他来说根本小case,他既然知道出去打劫别人的营盘,自己可能不做防备么!所以,郭图的所谓计策根本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果然,郭图的话刚一出口,张郃便立马反对:“哎,不行不行!曹*那人的军事理论超高,出外行动肯定会有所防备,这点错误他应该是不会犯的。所以,你那一套根本行不通;万一我们去偷袭人家的营盘不成,损兵折将不说,反而会越发贻误我们的战机,到时候淳于琼等都被逮住了,我们也会很快完蛋!”
知己知彼,这才是大将良言,这才是灼见真知!可惜,张郃的这番话,郭图根本听不进去,却执意反对:“你懂个毛!曹*明明就是一味偷袭我们的营盘,他咋可能还能留下重兵在大营里呢!——反正,上述‘围魏救赵’的办法绝对是不会错的!你,闭嘴!”
张郃彻底无语了。就这样,正因为郭图在一旁各种煽风点火、排除异己,才忽悠得袁绍也无端抹杀了张郃的正确意见,听从了本不切实际的郭图的错误主张。战略决策遭到重大失误,袁绍的补救还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吗?
不管他。反正最后的结果是:袁绍拍板,派遣张郃、高览两位每人带五千人,前往官渡袭击曹军大营;另派蒋奇(这回是真神到了!)带一万人,前往救护乌巢。这一部署很快便有了应有的回应——话说曹*那边突袭乌巢成功,并顺利打败淳于琼的人后,又故技重施,从袁军身上剥下他们的军服,再度假扮成袁军(号称淳于琼部)往回溜。所谓冤家路窄,一行人到山僻小路上,正好遇到了援助来迟的蒋奇军队!
说起来,这位真蒋奇头脑也真挺简单。当他例行盘问的时候,曹*故意说是从乌巢败回来的袁军,可怜他想都不想,也就信了(错把敌人当友军),还准备继续往前进呢!
轻信于人,这个代价是极其沉重的。蒋奇刚慢悠悠过去,后面张辽、许褚两位曹军的猛将却忽然跟天神降临一般来到眼前,大喊一声:“蒋奇你别跑!”随即一下就将这位老兄给干掉了,死得不可谓不冤。可惜兵不厌诈,他又能怪谁呢?
干掉蒋奇后,曹*再一次发挥他玄妙无敌的诈术,又派人往袁绍那里报告假情报:“蒋奇将军已经把偷袭乌巢的敌军消灭完了!”袁绍这时候已经迷糊了,他哪里还能分辨出来个你真我假来;因此,接到消息后,袁绍竟心安理得,非但不派人去接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