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 反曹集结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五 反曹集结号 (第2/3页)

(持久战论),先找个发兵的理由,再慢慢从各方面进行战前准备,三年的工夫是可以完成;或许这样做对袁绍的计划比较有利,可是对巴巴等待救援的刘备来说可就惨了!

    随即,参谋审配也站起来发言:“我看不用这样麻烦吧!以我们老大的神威,加上我们河朔(黄河以北)一带的强盛,要打曹*,简直易如反掌!何必要用三年呢!”(这是速胜论。)

    沮授也起来表态:“我说一下,我比较赞同田丰同志的意见。要知道,自古打败敌人不只看我们强不强盛,还要认清形势。现在曹*那厮,法令严明,部队精锐,跟公孙瓒简直不同日而语!现在我们要是放弃这一良策,师出无名,这算怎么一回事呢!”

    一看沮授支持田丰,又一位参谋郭图也站起来支持审配:“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正像审配同志刚才所说的那样,打曹*这种人还需要个理由?!老大您还是赶紧决定。希望您能够同意郑尚书已经我们的意见,跟刘备联合,来削曹*。总之,这件事上合天意,下顺民情,于国于私,都是一件大好事!”

    ——看看,这就是参谋多的坏处。本来一件事可以很快解决的,结果人一多,你一句我一言,事情反倒复杂了;再碰上一位像袁绍这样的没主见的老板,那就更糟了。果然,袁绍一见四个人针锋相对得吵来吵去,头立马大了,顿时就陷入犹豫状态了。(这也就是曹*一方分析袁绍的缺点:好谋无断!)

    正在这时候,许攸、荀谌两位从外面走了进来。袁绍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赶紧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抛给两人:“你们俩来说说。郑尚书,哦,就是那位郑玄,给我写了封信让我起兵帮助刘备打曹*。——你们觉得应不应该发兵?”

    这两人的看法倒是一致:“您以多战少,以强攻弱,削除国家的罪人(曹*)来扶持中央——我们有这么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我们俩同意发兵!”

    这下没悬念了,原来正反双方的比例是2:2,现在立马变成4:2了,优胜已判条理已清;袁绍也立马不乱了,站起来表态:“嗯,好!你们的意见,正是我所想的。那就发兵打他娘!”

    决定了,一切就好办了。袁绍很快作出以下安排:孙乾先回徐州复命,并约定刘备做好接应事宜;由审配、逢纪两人为带队统帅,田丰、荀谌、许攸三人为军参谋,颜良、文丑为将军,发骑兵十五万,步兵十五万,合起来一共三十万军队,朝着黎阳方向进发!

    安排好了之后,郭图又给袁绍提了一个建议:“您打曹*是为了伸张正义,所以应该写封檄文(战斗动员书),发往各地传阅,让大家一起响应您的号召起来闹革命——这叫名正言顺。”袁绍同意,便传令书记员陈琳同志负责拟写这封战斗动员书。

    陈琳我们都熟悉,以前何进召唤董卓进京的时候露过脸,当时他还劝过何进(见本书第二章)。现在再简单补充一点他的履历:陈琳,表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人,“建安七子”之一,一向有才。汉灵帝时就担任大将军何进的文秘(主簿);后因董卓事件劝告何进,何进没听,结果便导致了后来的董卓之乱,陈琳也就潜逃到冀州来了。袁绍也就任命他做书记员。

    这位陈琳老兄果然有才,接到让他拟写檄文的命令后,挥笔立就,很快就写好了。这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那篇《为袁绍檄豫州文》。

    说起这篇檄文,那可不是一般的牛:文字篇幅很长,内容相当充实,里面历数了曹*的多项罪状,从曹*他爷爷那一代算起,一共骂了曹*的祖孙三辈(最有名的那句就是那句“赘阉遗丑”,骂曹*他爹是太监的犬子);并当众悬赏:能砍掉曹*脑壳的,封五千户侯,赏五千万钱。文辞极富煽动力。这篇文章作为中国古代檄文界的典范,历来为古代文人所称赞。

    袁绍看完这封动员书以后大喜,赶紧传令发往全国各地,并在各处关津隘口张挂悬贴。(做好宣传工作。)而事实证明,这篇檄文的杀伤力还不止一般的大:

    当时曹*在许都正害头风病,旁边的人把这篇文章拿给他看,曹*一拜读,顿时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当即连头风病都治好了,从床上一跃而起,兴奋地问曹洪:“这谁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