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三 君子斗智(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十三 君子斗智(下) (第3/3页)

人张绣先生和刘表先生。那这样的话,安众县那一仗他虽然打败了,但也会时时刻刻警惕着自己会被追兵袭击;也就是说,他会专门调集精锐部队来殿后。这样,我们一方措手不及,自然就会失败了。

    尚古散人:哦……这样啊。那这也就是您刚才说的,人家注意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一点,且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防备;所以张绣先生和刘表先生会失败了。——那为什么第二次追击又会胜利呢?

    贾诩:对,就是这个意思。至于第二次的胜利,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曹*这么急于撤军的动机,也就是说他为什么要这么急急忙忙撤回去,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法知道发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但我最起码可以做个基本判断,也就是曹*的老巢许都肯定出事了。这样,曹*才会急不可耐地撤军了。

    尚古散人:嗯,一定是这样。

    贾诩:既然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么他肯定要赶紧回去,迟一秒都不行。这就牵扯到一个速度和防备的问题了。我们知道,当你在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即便事先有防备,第一次得逞后肯定也会松懈下来,认为这下就没事了,得赶紧顾你的大事对不对?

    尚古散人:嗯,没错,是这样。

    贾诩:对,这样的话你放松警惕了,也就不会预料到还会有第二波的袭击,所以也就不会做详细的准备了,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赶速度的问题上了。

    尚古散人:哦……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第二次之所以会取胜是因为曹*在第一次得手以后放松了警惕光顾着速度了,他没想到您还会给他第二次的袭击,所以没做准备?

    贾诩:主持人很聪明,就是这样。事实上据我们回来的士兵反映,曹*这次确实把原来殿后的精锐之师又调了回去,后面部队都是炊事班和一些打杂的兵,轻车简从,极速前进,根本没做一点准备。在回到我们刚才讲叙的原点,“攻其不备”,那么我们取得胜利也就在所难免了!

    尚古散人:好吧,中国兵法果真高深莫测。那现在相信我们大家也都明白了,之所以两次追击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敌方两次的防备状态和防备心理不一样。所以在现代战争中,讲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一点真的是非常的重要。——那好,今天我们就暂时解析到这里,谢谢讲解员贾诩先生,谢谢!

    贾诩:不客气。

    ……

    ——这就是我为大家专程做的军事访谈节目,就这件事让贾诩先生做的详细解析,相信大家也都和我一样听的非常明白清晰。让我们再把镜头拉回到当时真正的现场。

    刘表和张绣两位听了之后,也是非常的佩服贾诩的先见之明和军事素养。战斗结束了,贾诩就劝说刘表赶紧回军荆州,然后张绣守襄城,两地互为唇齿,以防曹*的再度来犯。

    到这儿,算是君子斗智的第三也是最后一个回合!曹*先胜后败,刘、张联军先败后胜。

    其实这也怪不得曹*,因为后院失火,曹*防备再精细,也难免会有疏忽;而且就这个情况,相信把谁放在这个位置也都会发生同样的情况的,甚至再弱一点,第一次追击就被人家给抄了。曹*能做到这个状况,也算很不错了吧。怪只怪我们的贾诩实在太水深,他的思维不是一般人能跟得上的,所以曹*只好吃败仗。

    再回到曹*本人的反应。他正在前面赶速度呢,突然听说后军又被张绣给袭击了,大喊该死,赶紧带人回去救应,只见张绣的人已经退却了。还好损失不大,曹*安心了。

    这时候,败兵回来报告给曹*:“我们之所以能活着回来,完全是因为山后边这一路人马突然在关键时刻冲了出来挡住中路的缘故。”曹*一听那这是恩人啊,赶紧询问那人是谁。

    正巧这人就在旁边,一听曹*询问,赶紧扔下枪跳下马拜见曹*。曹*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政府的镇威中郎将,叫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阳)人。报说他一直在守卫汝南,最近听说曹*在跟张绣、刘表打仗,专门前来接应。

    听说他是专门来接应的,曹*很高兴,这是个肯上路的人物。于是就临时给了他一个建功侯的爵位,吩咐他好好守卫汝南的西界,以防刘表和张绣来犯。李通平白得了一个侯爵,此行不虚,高兴地拜谢而去。

    曹*回到许都以后,为了防止刘表进犯,还专门上报告表奏孙策有功劳,封他为“讨逆将军”,并赐吴侯的爵位,让人带去江东,叫他提防刘表。

    到此为止,曹*跟张绣一伙,或者更确切地说,跟贾诩的智力对决也就告一段落了。三场对决下来,双方各有胜负,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竭力搜求如何成功引诱敌人上钩,如何攻其不意对付敌人的巧妙策略和方法。是的,高水准战争往往拼的是脑子。

    这其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这种活跃巧妙的思维方略和兵法智慧;更重要的,要通过双方的三次对决,学习这种善于总结、灵于周旋、巧于运用的斗争精神。总之一句话,君子斗智,这智慧,足够我们受益无穷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