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九章 武士道精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九章 武士道精神 (第2/3页)

进攻部队!”说完,侦查兵又开始观察去了。

    “这样么,传我军令,全军反击!”“突突突.....突突突。”机枪很快便运作了起来。我方的二十门普通的迫击炮也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一时间,日军压力山大。

    日军距离我方阵地有五百米左右,这五百米需要日军奔跑冲向我们的阵地。但为了减轻重量,进攻队伍只能携带轻型武器。

    我方有四千多人(这个阵地本来就有人),重武器全都在。日军若想杀到我们,则先要用人命来消耗我们的子弹。

    日军指挥官的武士道精神果然可怕,据说这种规模的攻击已经来了六次了,每次日军都至少伤亡了三成以上。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

    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并不是所有人都陷入了这种不理智的武士道精神,新渡户稻造认为,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简直比死还可怕。认为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但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武士道本来是一套道德体系,崇尚克己,奉公,勇敢,隐忍,谦让,的道伦理观,统治者却断章取义,过分突出“勇”和“忠”,因为自古武士把武士刀和和弓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善良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统治者用到了歧路上去了,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