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我自己干 (第2/3页)
?也绝不是的。正是从80年代初起,我国民航事业迅速发展,1980-1985年民航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每年增长242%,运力增长中,干线飞机占80%以上。
自一九八零年起,我国航空运输周转总量和旅客运输量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0.2%和16.4%,已累计花了150多亿美元,买了500架飞机。我国飞机的购买量已占波音和空中客车世界总销量的10%,这两家飞机公司已牢牢地占据了华夏的干线飞机市场。对这种战略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目前已被国际垄断资本完全控制了,看来说没有需求只是一些人不需求自己造的大飞机罢了。
那么运十下马的原因究竟何在?局外人无从得知,但从一些披露的事实可见端倪。80年代运十首次试飞之前,某位高官就提出“倾向于停止研制”的意见。运十首飞成功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扬眉吐气。但有人不顾运十是中央集体决策的事实,也不顾运十飞机全体研制人员的强烈呼吁,竟然将其污蔑为某个臭名昭著的大人物在上海搞的一个政治产品。
试飞成功几年后,还有人把运十作为“拔苗助长”的反面经验看待,说研制运十“是一个决策上的错误”、“闭关自守的产物”,结果是想“一步登天,欲速则不达”,对运十横加迫害。这种态度和当年对造船工业持消极态度的“造船不如买船”如出一辙。这毫不奇怪,从古到今,从社会改造到科技发展,在每一个有意义的进步面前,都会有消极取消派。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不也有人曾主张下马吗。
就国外而言,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也下决心要“打倒运十”。这也毫不奇怪,否则他们就无法进入并占领华夏航空市场,国外敌对势力对华夏人民的哪一点进步不是恨得咬牙切齿的呢?
但是,运十也有强大的支持力量。1981年1月2日,国家计委国防局向中央财经小组写了情况汇报,提出运十应当继续研制并安排一些费用。1981年2月11日,三机部正式向中央财经小组请示,要求国家在1985年前为运十投资1.7亿元,拨流动资金1.6亿元,同时表示如果资金到位,运十飞机到1990年可交付16架,要求民航接收使用。
1981年5月,三机部、上海市根据一位副总理的指示,邀请了包括范绪箕(航空老专家,原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时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吴仲华(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俊奎(北京航空学院教授)等,以及经济、冶金、化工方面的专家共55位同志,对运十飞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举行了评审会议,建议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
1981年8月13日,三机部和上海市又联合向国务院写了报告,反映上海专家论证会情况,提出运十继续搞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