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08大飞机之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08大飞机之痛 (第2/3页)

波音”、“空客”在我们的领空满天飞舞时,我们切不要忘记,在这架飞机身上,记载了华夏航空工业曾经一度辉煌的过去,也反衬着航空工业今日的消沉。

    华夏的航空工业,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中央领导,对发展空军、发展航空工业高度重视。1949年华夏刚刚成立,战争创伤还没有来得及医治,中央就下决心成立空军。太祖曾经立下豪言壮志:没有裤子穿也要办空军。

    1954年,华夏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首次试制的歼五喷气飞机获得成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1970年8月21日,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联合向上海市下达了大型客机及其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这就是运十客机,代号“708工程”。与“708工程”同时立项的还有“701”(长征4号火箭基础)、“718”(“远望”号导弹卫星发射测量船)、“728”(秦山核电站)工程。这些项目开始时研制情况有的比708稍有逊色,但后来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708的研制和协调总装基地放在上海。1970年9月,三机部首批支援人员到达上海,由熊焰、马风山为设计组负责人。

    在当时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路线的指引下,在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的鼓舞下,从全国各地各部门调集的500多名技术人员,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革命加拼命的创业精神,协作攻关,历尽艰难,终于于一九七八年完成了飞机设计。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六日,运十客机首飞成功,从立项到首飞只用了不到10时间。

    运十飞机的研制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获得了研制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它的研制突破了苏联飞机的设计规范,是我国第一次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部标准研制的。

    大飞机整个研制过程没有依赖一个洋人,是我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同时,运十大量引用了国外先进技术,绝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是“闭关自守的产物”。可以说,708工程的实施,给我国航空科研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

    运十客舱按经济舱布置是178座,混合级布置124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里,与波音707是同一量级,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

    运十共试制了两架,一架作静力强度试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一架从198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