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山涧村的困局 (第2/3页)
水缸里取水,放进灶台上生火煮水,然后与李善达和丹红坐在一起聊。
据博明介绍,这条村一共有400多人,同宗同源,都姓韦。博明毕竟是读过书,外出闯荡过的人。他很明白的告诉李善达,因为村里的人都是近亲结婚,所以,村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比较差,甚至有很多无法治疗的怪病。
这一点李善达早就想到了。以几十个人之力围猎一头野猪,却被野猪打得险象环生,村民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博明还告诉他,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途径有三条。主要的是河流下游有一大片山洪冲刷出来的平原,土地十分肥沃。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村里四季如春,每一季都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收获也是很可观。这些田地由长老们统一分配,谁离开村子,谁的土地就会被长老们再分配,绝不会让土地闲置。
另外两条生存的路径,一条是这条未知深浅的河流,河流里各种鱼类都有,而且十分鲜美,村民们捕捞也很有节制,所以,鱼类是常年都可以得到的食品。另一条途径便是四周的崇山峻岭,山上有很多可供食用的植物,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动物。但是,一般的村民大多是到山上采集一些竹笋、蘑菇之类的食物。只有几位大胆的、身手好的村民,才敢去打猎,但他们也不敢到深山去,所以,打猎的收获也十分有限。
博明的介绍让李善达和丹红对山涧村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是一个基本停留在刀耕火种年代的小村,村民都是同宗同源,再加上低欲望的心态,使村子保存着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心态,但村民的平均寿命必定不会很长。
这是一个死结,似乎无法打开。如果想打断近亲繁殖,必须走出去和引进来。而一旦引进来,各种观念的碰撞,必定会打破村里原本的平静,山涧村也不再是以前的山涧村了。
小到一条村,大到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学会和做到兼容并包。要做到这一点,过程将会十分痛苦甚至惨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