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品三国》求订阅 (第2/3页)
之际,林静终于是将思绪拉了回来,说:“好,就让我们一起去遨游三国。”
因为中国的历史悠长,语言方式的不断变迁,文章有古今之别,特别是在白话文普及之后,就古文而言,即使是作为古文基础的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现在的人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连理解都难,更不用说读懂、欣赏。
这也导致了就算是喜欢它们的人,即使社会上关于古文注释的著作很多,但读起来依然是很吃力,不读上好几遍,都难以深悟其精髓,难悟其妙。
一方面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神往,另一方面却是面对传统文化这块大蛋糕无法吞下去。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金山,但我们的青少年缺乏开采的能力。
就像是林言和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读《三国志》一样。
对于林言喜欢的那个女孩子,为什么选择写三国,林静能够猜到一点。
三国的历史,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几乎个个中国人都知道一点。
“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赵云单骑救主”、“张飞威震长坂桥”、“草船借箭”、“空城计”、“诸葛亮七擒孟获”……
一段段耳熟能详的故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而他们,曹**、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黄忠、赵云……
就好像清初的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将明朝的杨慎写的一首词――《临江仙》作为楔子,放在了《三国演义》的卷首所写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虽然或许这个一点相对于历史的形象并不是那么正确。
但相对于其它的小说名著,论中国人的熟悉程度,三国无疑是占了比较多的便宜的。
只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小说始终是小说,无论它写得有多么的出彩动人,都无法掩盖它的虚构成分。
而为了让喜欢历史,喜欢三国历史,而又因为古文望而却步的人,于是易中天先生写出了《品三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