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章 宴请于姐 (第2/3页)
东起江苏,西至新疆均适合金针菇的生长。金针菇不含叶绿素,不具有光合作用,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完全可在黑暗环境中生长,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物,为腐生营养型,是一种异养生物,属担子菌类。金针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易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树桩上。金针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补肝,益肠胃,抗癌;主治肝病、胃肠道炎症、溃疡、癌瘤等病症,益智,注意一下,在做金针菇的时候,最好不要用生的直接做,因为未成熟的金针菇是有毒性的,所以要加热处理后,让它熟透,然后再用它做别的。
剩下的的就是调了俩皮蛋,皮蛋不能多吃,含铅量高,偶尔吃的没事,配上黄瓜和牛肉,还是不错的一道凉菜。
这次顾飞的主菜是黄金鸡。
黄金鸡不是黄金,它是一道美食。
宋人提起黄金鸡,津津有味的样子,说它保持了鸡的原味,而且吃鸡必须饮酒。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句:“堂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醑,美酒。黄金鸡配绿醑酒,是盛唐时代的美味。盛唐风尚影响数百年。
宋朝政府于公元1058年下令,征集药物产地的实图,并由苏颂等人整理,于公元1061年编成《本草图经》20卷,另有目录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则是宋代本草类著作的集大成者。《证类本草》卷十九引《本草图经》说:“(鸡)今处处人家畜养甚多”。中国人养鸡的历史悠久。到了宋代,已经是家家养鸡。养鸡多,于是鸡进入诗人的视野。宋代诗人李覯有《惜鸡诗》,前几句是这样:
吾家有鸡母,乘春数子生。
生来逾六旬,互觉羽翼成。
其母且再卵,逐之使离散。
诗人家里有只母鸡,春天孵出几只小鸡来。小鸡出生六旬,羽翼日渐丰满。小鸡既已长大,母鸡要将它们撵走。那首诗接下去的几句是:
众雏既不来,一子独恋恋。
恋恋不肯离,逐之终不移。
母行无险易,唧唧相追随。
别的小鸡都已散去,唯有一只不肯离开。小鸡依依不舍,怎么撵都没用。它追随着老母鸡,唧唧叫着,须臾不离左右。
乡村生活中有许多危险,比如蚰蜒,它有超多的腿和脚,密密麻麻,比载重车的轮子要多得多。蚰蜒喜欢在潮湿的地方活动,比如水渠或者草丛。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捉蚰蜒来玩,不用担心有什么危险,它唯一的反抗就是蜷成一团,然后伺机逃走。但要是进了耳朵,就是另一回事了。夏天我们会睡在室外,露天铺一张凉席,躺在凉席上仰望星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星星很亮也很近。这时候蚰蜒就可能误入耳朵。《证类本草》卷十九引《葛氏方》说:“蚰蜒入耳,小鸡一只去毛、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